
-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09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6年
-
2005年
+
文章标题 |
作者 |
阅读 |
新常态下“互联网+”与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
县祥 |
|
国际能源市场变化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 |
尤喆1,2,成金华1,2,杨雅心1,袁一仁1,2 |
|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危害、成因及破解路径 |
钟骁勇1/王永生2/岳永兵2 |
|
论矿产资源使用权作价出资 |
田峰 |
|
黑龙江省石墨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
董煜,周璞,王丹 |
|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
刘法宪 |
|
重要矿产资源总量调控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
阴秀琦1,丁海洋2,吴荣庆1 |
|
基于本地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型地区发展对策研究 |
德吉, 吴巧生 |
|
我国矿业“探采融合”发展模式探索 |
冯聪 |
|
弘扬“三光荣”精神推动地质事业创新发展 |
张先余1,崔熙琳2,尚宇1 |
|
为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本刊编辑部 |
|
地勘企业如何提高“中层”执行力 |
曾凡杰1,马忠宏1,曾祥茜2 ,苏瑞冬1 |
|
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 |
李学同 |
|
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对策研究 |
杨士海1,王西平2 |
|
“攻深找盲”——振兴辽宁经济的重要给力点 |
于文礼 |
|
谈如何保证地质资料的客观性 |
谭均,田腾飞 |
|
论知识经济时代对地勘单位管理的新要求 |
赵虹燕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学博物馆的机遇与挑战 |
郭原,杜海娥,张昊楠 |
|
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及酸性废水防治分析 |
常冬寅1,2,程从坤2,张红梅2,徐晓春1 |
|
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 |
钟维琼 |
|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文献研究 |
李佳培,张蔷 |
|
竞争性选择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实践与思考 |
王剑辉1,赵阿宁1,苏振新2,郑敏3 |
|
安徽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SWOT分析 |
张勇1,2,包婷婷2 |
|
建立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的思考 |
郭彤荔1,伊日和2 |
|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成果服务利用构想 |
王斌1,林向军2,陈杰1,张立海1 |
|
应废止探矿权人优先权制度 |
康纪田 |
|
试论矿产勘查“走出去”商业运作模式 |
匙文 |
|
明晰产权 加强监管 完善机制 |
于丽娜1,邹谢华1,马俊科2 |
|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总结 |
郑娟尔,袁国华,贾立斌,王世虎 |
|
从地质工作质量看完善制度必要性 |
彭齐鸣 |
|
从制度层面加强我国地下空间资源管理 |
黄德林,袁婧 |
|
中国矿产资源收益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
魏敬淼/郑皓辉/李显冬 |
|
基于生态足迹的杭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 |
刘婷婷1,2,卢文杰1 |
|
从承载力的属性分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张宏亮,何波 |
|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 |
李华姣,安海忠 |
|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