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备案号13101002000020 京ICP备19046226号-1
免责声明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北京市259信箱 Address:P.O.Box 259 Beijing china
邮 编(Post Code):101149
劳动力折旧理论
折旧,是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是一个专用名词。但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它的原意,而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的话,那么“折旧”完全可以具有新的内容。例如劳动力折旧。
一、劳动力概念的二元分解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曾多次使用劳动力这个概念。不同场合含义不同,在和场合其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在另一和场合其含义则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现象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概念转换或是一词双用,而是孕含着某种深意。这就是劳动力二元分解的依据。
所谓劳动力二元分解,是指劳动力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内质”和“载体”。“内质”包括体力、脑力两种,由机械能、化学能、媒质等构成,其损耗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和恢复(有人认为内质还应包括“精力”,即存在于人体内决定体力、脑力瓜速度的某种化学物质)。“载体”包括储蕴体和生命力两种,由细胞、液质和生物电波等构成,它随时间和使用以一种缓慢形式逐渐损耗,并且无法恨恢复。其中,“储蕴体”是指内质存储和释放的组织结构,以及物质、密码排列合成形态。其来源于三个方面:①遗传。天赋、特禀是其外在表现形式。②营养、教育和训练。③疾病。例如高烧能够使其紊乱或重组。“生命力”是指内质存储和释放的调控、自组织系统,它决定体力、脑力支付的数量、强度、速度和获得补充(恢复)的弹性及效率。
“内质”和“载体”是一个整体,使用中无法分割。在二者关系中,载体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内质依赖载体面存在,并通过载体发挥作用。它对载体亦在反作用。
“载体”决定劳动力价值,“内持”决定劳动力使用价值。
二、劳动力“载体”与固定资产的类似性及其特征比较
从生产角度看,劳动力之“内质”如同燃料、原材料一样,通过消耗于生产过程形成价值转移;劳动力之“载体”则如同房屋、机器设备一样,是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并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发生价值损耗。
从折旧观点看,固定资产具有下列特征:①在使用期间不用补充,不会一下子磨损掉,但在期限终了时必须马上重新添置;②价值随时间和使用而降低,从购进价值直至降到废品价值;③其经济寿命为一定的时间所规定,达到这一珍宝,实物形式可能继续存在,但由于经常损坏和高昂的维修费用,它的使用寿命实际上已经终结;④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能够使其贬值或被淘汰。
劳动力“载体”的特征如下:①在短期内还会磨损掉,期限终了必须更换;②从总体看,使用价值沿着倒U字型曲线变动,后期呈下降趋势;③其经济寿命为一定的年龄所规定,达到这一年龄,本体继续存在,但已无法完成规定的劳动负荷量,它的使用寿命已经终结;④它也存在无形损耗问题,一旦知识、技术落后应有减少收入和被其他优质劳动力取代的危险。
由此可见,劳动力“载体”与固定资产的特征之间有很大相似性。既然固定资产存在折旧问题,劳动力(载体)当然也存在折旧问题。
三、劳动力折旧的概念和内容
当劳动力经济寿命终了,作为使用者要以购买新的劳动力予以更换,但作为原有劳动力仍要渡其余生。这笔维持劳动力余生的费用从何而来,又有什么理论依据呢?我们认为,劳动力(载体)中由于长期劳动而逐渐损耗的,所以其维持余生的费用应当由使用者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一定方式事先予以支付,而这种方式就是“折旧”。劳动力折旧是指劳动力(载体)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损耗形成的那部分逐渐折减的价值。同固定资产折旧类似,劳动力折旧也包括折旧费、折旧率和折旧基金等内容,但有自己的特点。
1.折旧费。它是指对劳动力之载体损耗的补偿费用。劳动力折旧费通过工资摊入产品成本。劳动力折旧计入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劳动力(载体)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转移过程,计入产品成本的劳动力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而获得补偿。
2.折旧率。它指一定时期(年、月、日、时)劳动力折旧额与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比率。通常以月为单位,用百分数表示。确定合理的折旧率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正常使用年限,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劳动力消耗快,折旧率就高,反之亦然。
3.折旧基金。它与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不同,后者是指固定资产折旧额按月提存,用于固定资产更新的一种基金。其特点是计提的折旧归企业所有,是企业维持再生产的一种手段。劳动力折旧基金是指根据劳动力折旧额按月征收,用于维持劳动力余生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种基金。其特点是计提的折旧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或者直接从企业中领取,或者间接由政府以“工资税”的名义强制性征收,然后采用社会保障形式返还给劳动者个人。
4.折旧方法。它是指劳动力折旧基金的分配方法。折旧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间接的折旧方法有两种:一是“全程折旧”,二是“阶段折旧”。所谓全程折旧,是指一个劳动者从参加工作之日起直到退休止其累积工作额除以法定工作年限数,再除以12。它适用于一般产业(职业)。所谓阶段折旧,是指一个劳动者在最佳工作年龄阶段的累积工资额除以最佳工作年限数,再除以12。它适用于特殊艰苦产业(职业)。直接的折旧方法只有一种,即通过工资予以发放。它是繁衍、培育新劳动力,从而完成劳动力不断更替的全过程的价值体现。实现劳动力折旧的前提是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并且具有价值。劳动力折旧符合帕累托法则。
四、劳动力折旧与工资的关系
根据代际交换理论,人们未成年的消费是向成年收入的借贷,而晚年的消费则来扑克成年收入的储蓄。由此推及,劳动力的丛刊构成除包括内质消耗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为提供训练劳动力所需的教育、训练费用之外还应加上劳动力折旧费用。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因而工资包含“折旧”。换言之,劳动力折旧在一定程度(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决定工资水平。
由此推及,那些特殊艰苦产业(职业)的工资水平应当高于一般产业(职业)的工资水平,并应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工资关系(或称之为合理的行业工资差别)。其原因有三:①特殊艰苦产业(职业)劳动力的使用寿命比一般产业(职业)要短;②特殊艰苦产业(职业)劳动力之内质的单位消耗量大于其它产业(职业);③劳动力之内质的反作用(如消耗——补充的回次成倍增加)加快了其载体的磨损速度并且缩短了特殊艰苦产业(职业)劳动力的自然寿命。
或许有人认为,特殊艰苦产业和一般产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在市场工资条例下是可以通过劳动的稀缺性和劳动力的流动性自动调节的。但事实上,在市场工资模式中含有劳力折旧要素,只是还没有人将之归纳出来而已。劳动力折旧不仅影响着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也影响着劳动力供求曲线。在国外那些苦、脏、累、险职业的工资水平是较高的,其高出一般职业的工资部分,西方学者称之为“补偿性差别”或“非钱性差异”。实际上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劳动力折旧。
五、劳动力折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
所谓劳动力再生产,是指劳动者及其体力和智力的恢复与更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的恢复和保持;②新的劳动力和补充和增加;③劳动力的培训和提高。劳动力的折旧主要与劳动力再产生中第二方面的内容相联系,表现在“劳动力因生命周期及其他原因退出生产过程,需有新劳动力的培育和补充(即更替)”这一环节上。
从个体来看,劳动力的更替是间断的、逸出的过程,即当劳动力一旦退出生产领域仅表现为一种存在和消费;但从社会来看,劳动力的更替则是一种边疆的、收敛的过程。新的劳动力不断替代老的劳动力,素质市制劳动力不断替代素质低的劳动力。正是这劳动力的循环往复、不断淘汰,更新,才使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因此,劳动力再生产中新的劳动力的补充和增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力的折旧过程。
由此推及,劳动力折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个别劳动力折旧和社会劳动力折旧两种。政府 通过诸项社会“扣除”然后用于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出,或称劳动力再生产投资,其理论渊源应归结为“社会劳动力折旧”。社会劳动力折旧费用必须由使用劳动力的企业或单位负担,劳动者个人没有负担它的义务。社会劳动力折旧费用必须由使用劳动力的企业或单位负担,劳动者个人没有负担它的义务。社会劳动力折旧费用的提取办法,仍建议政府以“税”的方式加以征收。但这笔费用不应同包含于工资中劳动者用于自身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混为一谈。
总之,劳动力折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名话,即劳动力折旧既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又是劳动力再生产投资的一种资金准备。
六、研究和实行劳动力折旧的意义
劳动力折旧理论适用于现代社会各种经济制度,特别是市场经济制度。因此,劳动力折 旧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其现实意义是:①实和劳动力折旧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实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的需要,也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步入市场的需要;②它使原来由企业赡养的大量退休劳动力改由社会(政府部门)负责赡养,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企业的微观搞活;③由于实行劳动力折旧将增加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这将促使企业节约使用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实行直接折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目前不合理的产业工资关系,实行间接折旧(应增工资部分由政府部门代为储蓄以备晚年之用)则有利于压缩社会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和增加投资。
其理论意义是:①赋予“折旧”概念以新意,丰富了劳动力的内涵,并开发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②增加了劳动力的价值构成,为工资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及裎提供了新概念、新方法;③扩大了成本的内容。
(本文已在《中国地质劳动》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