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 范振林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多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命题,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最新成果,更是指导我国生产力变革跃迁、自然资源融合管理的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
自然资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自然资源部门既是自然资源配置部门、技术密集型部门,也是政策供给型部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部门。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对各类资源、空间、生态等要素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水平,从而激发自然力、绿色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既标志着人类对大自然改造利用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标志着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丰欠程度及能否合理保护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分布。自然资源赋存受自然规律和地理条件约束较大,其空间布局的先决条件就是资源基础。由于一定时期内资源探明、供应以及储备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自然资源供给对数量、流量、质量和结构有所限制。同时,由于自然资源分异性特点,造成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结构和速度上,这就要求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差异时序性,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实事求是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发展,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厚植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底色。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影响新质生产力结构组合。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仅表现在其生产规模上,而且体现在其具备多种与区域相关的功能,通过资源功能区保护、开发、收益分配,可以使资源利用方向与未来地区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也可将未来阶段的人口和经济潜力部分引导至结构薄弱地区,利用落后地区资源集中优势,与发达地区经济过度密集相结合,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优势,实施资源、空间、产业相对分散布局。可见,从新质生产力布局角度出发,要发挥自然资源在经济平衡中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增加经济关系的适配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并在自然资源治理、要素保障和新型工业化的相应深层结构上发挥政策效应。
自然资源的管理基础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我国自然资源生产不可能超越本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原料需求呈稳中有增趋势,而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技术、资金、信息都难以迅速超越传统生产力水平。为了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必须考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接替措施,围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管理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能。借助政策联动、区域协同、产业倾斜和资源配置政策,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同时,切实从要素端和供给侧发力,牢牢聚焦资产“家底清、产权明、配置活、价值显、数字化”的管理链条,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