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主办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媒体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紧紧围绕“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主题,针对自然资源系统如何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开深入研讨,并对分中心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准自然资源工作方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之所以举世瞩目,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尤其是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的履行,更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的深化、内化、转化的认知与行动中,持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促进自然资源融合管理,推进自然资源安全高效永续利用。
在“十个坚持”中找定位。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伟表示,“十个坚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理论结晶。从建设主体来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成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建设理念来看,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从建设制度看,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建设方法来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应将“十个坚持”作为促进自然资源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找准定位、寻求理论支撑、促进融合的基本遵循。
在贯彻落实“八观”上下功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提出,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自然资源,需要从贯彻落实生态史学观、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福祉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社会观、生态全球观等“八观”上再下功夫。
在“五大体系”中画蓝图。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资产负债核算处处长邱琼提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云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办主任魏晓燕认为,要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进生态价值实现,并立足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推动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
在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中寻突破。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教授郇庆治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既是实践总结,也是理论概括,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提升生态文明理论、管理和话语体系共识
建立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郇庆治提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立中国自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将是研究的重要任务。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应重视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论基础与原创性贡献、世界观方法论意蕴及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国际传播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构建等内容。
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话语体系。与会专家一致表示,要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话语体系。北京大学教授林坚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目的就是支持发展、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结合,这两个“共同体”之间如何协作,是今后推进分中心工作的关键。
推进生态文明管理体系相融合。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随臣提出,不同种类自然资源各有其规律和特点,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链条长、涉及利益广。要抓住自然资源部门的核心职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统筹平衡协调,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自然资源贡献。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新安提出,大自然是自然资源、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自然资源部门要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坚持“资源统一管理,资产统一所有,空间统一管控,生态统一修复,环境统一监管”,实现机构改革的“化学反应”、业务板块的“协同作战”,在不危及自然资源自身可持续性的前提下,以安全高效永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以最小的生态扰动,最小的资源消耗,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促进实现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管理体系融合。郇庆治呼吁,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之间的对话,学术界发挥理论支撑作用,管理部门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先进做法
深入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价值。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系统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的系列工作,并总结形成七个经验、五个启示、三个价值。
自然资源部矿业权司原司长邓国平指出,学习运用“厦门实践”是党中央交予自然资源部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推广,并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深度结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指出,要强调“厦门实践”的学术意义,充分挖掘“厦门实践”包含的更重要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以及对文化、生态等多元学科构建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强调社会意义,除完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推动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外,“厦门实践”生动案例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等教科书和教辅材料,具有重要教育作用。
中宣部理论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将“文化根魂、促进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经验。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维度之一,应结合“坚持学术、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的要求继续完善,并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认为,“厦门实践”经验可总结为“三个厦门”。科学谋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顶层设计理念,建设生态厦门;共同缔造,坚持一核多元和合共治,完善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美丽厦门;开放共享,坚持城乡一体和美共富的目标,促进绿色协调发展,建设文明厦门。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书记、主任贺冰清指出,“厦门实践”集中在陆海统筹、岸线或者湾区上,可以围绕流域、岸线、湾区生态修复治理的概念进行提炼。此外,厦门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地,需在高水平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文龙提出,“厦门实践”经验主要得益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贯彻落实,重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在于合理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注重孕育、实践、发展的动态研究。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主任夏俊认为,“厦门实践”的历史背景需深入研究,筼筜湖由历史上的天然避风港,到20世纪70年代向海要地中间围湖,逐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滋生、鱼虾绝迹”,突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的重要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经中央批准,2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相继成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自然资源部设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是党中央交办的重大政治任务,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2024年以来,分中心积极当好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排头兵,有序开展中宣部理论局“厦门实践”课题研究,在《经济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等发表40余篇系列自然资源重大基础理论文章,依托自然资源经济学堂开展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系列学术交流,深入推进耕地与生态保护青年突击队宣讲活动,蓄力打造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系列宣传品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与会专家建议,分中心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充分整合并发挥部系统内外相关机构的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将分中心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高地、理论研究高地、贯彻落实平台、制度创新平台、实践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