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国经视点 > 土地经济研究 > 正文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看耕地保护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周伟】 【预览:

2023年10月20日第1399期  第三版 理论

◆在耕地恢复整改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本底条件、现有农作物的种植周期、恢复成本、农民意愿等因素统筹安排时序

◆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整治与“三农”发展需求,科学规划、系统布局,统筹安排耕地利用的时空秩序尤其重要

◆统筹政府生态补偿和市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激励耕地生态保护,让耕地生态保护获取相应的成本补偿和收益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笔者认为,耕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样需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谋划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有序恢复,落实耕地数量保护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我国已经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各省(区、市)。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督促地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提升。

落实耕地数量保护,有必要将流出地类有节奏、有计划地恢复为耕地,杜绝“一刀切”。在耕地恢复整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本底条件、现有农作物的种植周期、恢复成本、农民意愿等因素,以地块为单位对耕地恢复工作的时间和顺序进行统筹安排。优先恢复作物到达成熟期、自然本底条件好、恢复成本低和农民有自主恢复意愿的地类。

优化布局,推进耕地质量保护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做好区域内耕地质量提升的谋划,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等工作,做好耕地提质改造,提升耕地粮食产能,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以黑土耕地为主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扎实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科学治理、用养结合,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形成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我国有大量盐碱地,要采取可行有效的手段开展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同时因地制宜推进耐盐碱粮食作物的研究和推广,合理利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粮食安全需求,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尤为重要。部分地区需充分利用进出平衡动态管理机制对耕地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耕地保护范围内25°以上区域的陡坡地、石漠化耕地等不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耕地,生态保护核心区等范围内粮食生产能力较低的耕地,以及其他应该调出耕地保护范围的一般耕地,通过进出平衡等政策手段,“山上”换“山下”,尽量调整出耕地保护红线范围。对于地势平坦区域生产能力强的区域内果园、林地等,通过进出平衡将产能较好、易于耕作的土地纳入耕地保护红线范围。优化耕地利用格局,统筹安排耕地利用的时空秩序,在一季种粮的基础上,通过轮作、间作套种等方式,为经济作物的生产提供用地空间。

持续利用,探索耕地生态保护

耕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既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能产生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农田是大量物种的栖息地和觅食地,耕地与物种种群存在伴生关系;作物、土壤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部分耕地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温度调节、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因此,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规划,统筹协调各地类之间的关系,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导向,“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格局。

耕地可持续利用需要科学权衡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时,优先开发对生态扰动小、生态系统服务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块;对于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耕地,经过科学论证后,在规划中明确生态退耕等工作的空间与时序。在耕地的生态修复治理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耕地所在的景观生态单元原有结构的完整性,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景观要素,保护原有的景观生态结构,减少生态功能流失,提高所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探索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的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政府生态补偿和市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激励耕地生态保护,让耕地生态保护能够获取相应的成本补偿和收益。

保障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还要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的耕作系统,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干旱、洪水和其他灾害的能力,逐步改善土地质量。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保护耕地耕作层,充分利用秸秆还田等方式维持应有的物质循环过程。通过施用有机肥等补充耕地的物质流出,尽量减少物质输入的冗余,强化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减少物质过量输入可能带来的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负面生态效应。注重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科学安排耕地种植时空,合理确定作物复种方式,保持耕地作物种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外,科学安排轮作休耕,合理利用土壤养分,恢复耕地地力,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