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国经视点 > 土地经济研究 > 正文

株洲教育用地集群建设节地模式

—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宣传案例之十二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所 】 【作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所】 【预览:

前言

节约集约用地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节约集约不只是一种理念和意识,而是贯穿在一个个农业、工业、商业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显化在一个个具体的实施环节中。

2019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文要求各地上报一批近年来节地效果明显,并具有先进性、示范性、代表性特征,具备良好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案例。

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指导下,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对各地上报的案例进行了梳理。现将梳理后的节地案例通过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网络宣传平台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对当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有所了解和认知,对推动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一、基本情况

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下称“职教科技园”)是湖南省重点项目、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典范工程、株洲市十大服务业项目之一,对调整教育结构、对接产业发展、服务公共民生及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有着重大意义。近几年来,职教园以建设“两型社会”为指导,深刻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园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科学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资源,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职教科技园位于云龙示范区南部,规划面积约13.9km2。区域内有沪昆高速、长株高速、长株潭城际铁路通过,距长沙黄花机场、株洲高铁站、长沙高铁站均20分钟左右车程。作为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城市综合体,职教科技园秉持“资源整合、两型引领”的理念,按照“城市名片、两型典范、发展引擎”和“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的发展定位,科学布局教育、研发、服务、居住四大主题功能,园区整体规划包括“一城九校,一河一湖(龙母河、潜龙湖),三馆两中心(市图书馆、市科技馆、体育馆、公共实训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三纵六横主干线”。规划实现园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至12万人,在校学历教育学生8万至10万人,年均培训学生3万人。

二、主要做法

1、强化总体规划控制作用,科学合理控制用地规模

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职教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坚持以规划定方向,以项目定土地,以投资定面积,以土地定产出,科学合理确定院校布局和产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行政办公等非工业用地规模。

2、加强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速度和效率

超前谋划土地开发建设方案,做好土地收储及申报批次等相关工作,采取分期供地、缴纳保证金等方式,在确保高效及时供地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出现闲置土地。建设项目供地后,坚持每季度到项目现场核查一次,填写《项目建设施工进度表》,详细记录项目施工建设情况。对未开工建设或未按设计要求完成工程进度的,督促项目单位抓紧施工;对逾期未完成施工进度,形成闲置或低效用地的,按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对未达标准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督促其尽快整改达标。

3、坚持土地节约挖潜,杜绝土地低效浪费使用

自2009年以来,聘请高校和社会机构作为项目技术承担单位,分别开展了土地集约利用试点、评价及更新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开发区用地信息数据库,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摸清家底,探明土地潜力分布情况,为开发区科学发展,挖掘潜力明确了方向。职教园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一直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针对每一宗闲置土地,“一地一策”,制定处置方案,积极盘活闲置、空闲土地,变闲为宝,提高土地二次利用效率。

三、节地效果

职教园是株洲市实现城市转型、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平台。职教园统一规划,分批建设,资源共享,政府承担投资,教投公司运作对园区内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入城院校及相关的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每所院校的部分体育场馆、高端实训中心、图书馆、学生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作为公共资源统一建设,通过土地的集约化管理,院校建设用地面积由原来的9800余亩减少至5300亩,共计节约土地4000余亩,土地节约率达41%以上,实现高度的、充分的资源共享。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

四、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用于包括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大学城等多所学校集群建设。

五、应用前景

职教园按照“效益优先、适度超前、引导集聚、集约经营”的原则,科学优化用地结构,统筹安排项目用地,积极探索和开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科学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