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模糊属性及其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功能界分不清,是导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衔接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为此,在分析两种诉讼制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二者属于本质趋同、功能不同的两种诉讼制度。就救济生态环境损害问题而言,应在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的指引下,以生态环境损害发生的不同阶段为依据,将两种诉讼制度功能进行合理调整,明确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功能界定为“事前预防”,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的功能定位为“事后损害填补”,以此纾解两种诉讼制度在衔接适用方面的困顿。鉴于“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一破坏行为在导致生态环境遭受损害的同时,往往也会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害。因此,文章根据救济对象的不同,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功能主义;自然资源损害救济;衔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2.68;D925;F0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995(2024)05-0021-10
DOI:10.19676/j.cnki.1672-6995.00098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环境权的环境公益诉讼法理难点研究”(18BFX175)
作者简介:王宗涛(1996—),男,河南省濮阳市人,海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法基本理论。
为了行文方便,如无特殊说明,下文出现的“两诉”都用来表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