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学习宣传
研究阐释
贯彻落实
生态文明专栏
地方案例、实践
更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思悟践

统筹实现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双赢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范振林】 【发布时间:2024-12-06】 【预览:

“◆自然资源开发要实现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及社会、经济、生态、安全效益相统一

◆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统筹协调处理资源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实现自然资源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新路径”

□ 范振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遵循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循环的治理链条,从系统和全局角度统筹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双赢关系,更加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健康持续的多元复合发展模式。

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只有通过开发交换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但自然资源开发要实现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及社会、经济、生态、安全效益相统一,必须以有效保护为前提。资源保护不是简单地把资源封存起来不开发或限制开发,而是在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基础上,通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权利体系,完善权能和交易平台、交易规则、服务体系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在合理开发利用中来实现。

保护首要的是要防止破坏性开发,实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对资源进行保护,有利于持续开发利用;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能促进资源保护。利用偏重于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要,保护则着眼于长远和整体利益,利用和保护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双赢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统筹协调处理资源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目前,我国以法治建设为前提、规划统筹为抓手,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构建了资源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供需双向调节机制,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充分体现了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要求。以总量和强度双控、结构优化为重点,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以调查评价、整治修复为基础,实现资源和生态的互补接替与动态平衡。以委托代理、清产核资为关键,夯实统一管理基础,摸清资产家底及其变动情况,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以产权明晰、确权登记为核心,使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有偿有序、系统治理为手段,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维护所有者权益。

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法。

——深化对自然资源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贯通关系的再认识。平衡资源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环境为人类福祉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要维持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满足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确保规模、结构、质量和功能不因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而改变。自然资源兼具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需要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中寻找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

——研究健全符合自然资源整体性系统性的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按照自然资源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客观属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编制符合自然资源内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各类自然资源规划之间的有机联系,统筹规划地上资源与地下资源、陆地资源与海洋资源、自然资源与其他资源,建立健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和全域全类型的用途管制制度。

——强化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进程,要制定市场配置规则,明确准入条件、方式和程序,探索多元化有偿使用方式,强化产权交易机制和争议调解处理机制。坚持公平和效率并重,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税、费、金及价格体系,并以此为调节手段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培育规范和显化市场,为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不断提高自然资源要素生产率和生态产品供给水平。

——建立自然资源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要优化更新测绘基准体系,建构陆、海、空、天一体化国际空间基准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航测遥感等现代科学技术,以调查监测、确权登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建立数据采集监测管理平台以及集发现、预警、处置功能于一体的分析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变更调查等,建设自然资源“一张图”,为自然资源管理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信息。

——大力推进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入开展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创新和完善监管监督措施,提高管理和审批效率。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原则,维护自然资源法律的权威性,建立健全“具有权威、集中统一、系统协调、运行高效、多方参与、监管有力”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机制。

[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