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 管理研究 > 研究报告 > 正文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区划(2017)

【信息来源:科技处 】 【发布时间:2021-04-09】

完成人员:孟旭光  吴尚昆  那春光  侯华丽  王丹  张玉韩  董煜  董延涛  王海军  陈丽新  王传君  郭冬艳  杨德栋  王步清  周璞  刘天科  强真  沈悦  靳利飞  强海洋  薛全全  聂宾汗  黄洁  孙映祥  张福生  张亚明  赵玉凤  李文超  范继涛  乔江晖  王雪峰  李为  宋猛  王伊杰  朱欣

完成日期:2018年5月16日

成果简介:

项目研究主要包括8个专题研究,形成了研究成果。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综合评价。以资源综合评价内涵为基础,基于矿产资源地质、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运用多个指标,对单矿种或多矿种的矿产资源调查、勘查、开采、保护等全链条环节的数量与质量、地域组合、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评定。

全国矿产资源区划研究。在对31个省(区、市)矿产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空间分析以及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协调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矿产资源区划的理论框架体系,提出了包括自然区划、经济区划与综合区划在内的矿产资源勘查开放区划体系,划定区划方案并提出差别化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政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乌蒙山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评价与区划。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特征与空间分布进行分析,认为从空间分布来看,西部矿产资源丰度总体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东部。对长江经济带矿业产业发展与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对单要素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以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空间格局优化为目标,将其划分为重点避让区、扶贫开发区、矿业疏解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五类功能区,并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典型矿山综合利用效益评价。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实践,提出综合利用的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内涵,构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磷矿山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采矿工程、矿物加工等技术经济原理,确定磷矿综合利用的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计量方法,对国内典型的磷矿山进行综合利用效益评价和测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政策响应研究。系统分析煤炭、铁、铜、铝、铅、锌、钼、钨、锡、锑等10种矿产在世界各国、国内分省市的勘查、开采和进出口数据。纵向对比历史同期数据,分析变化趋势,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和国内分省市数据,分析全球及国内区域资源勘查开发格局的变化。对10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政策文件以及对国家宏观调控方向进行研判。对国家资源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我国去产能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煤炭行业效益好转,企业规模明显扩大部分资源的赋存、开采重心向北向西转移,沿海的经济发展省份更加依赖资源输入,既增加了全国资源输送保障压力,也为经济安全运行埋下隐患。

矿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研究。针对煤炭、铁矿行业,总结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域煤炭、铁矿行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总结了8类矿业转型升级类型,着重总结了7家矿山在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角度,提出了矿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重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与准入条件研究。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物排放规模进行了测算,分析至2020年我国不同矿种类型大气、水污染物等排放差异;以稀土战略性新兴矿产为重点,对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影响进行评价与分析,将24个稀土国家规划矿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耦合分析;提出稀土资源“空间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条件及对策措施,针对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及非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地区实施分区源头管控对策。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区划技术支撑与服务系统建设与维护。2017年度进一步完善各子系统功能模块,建设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区划技术支撑与服务系统。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区划数据库,系统收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各类基础数据与空间数据资料,开展资料入库与模型方法构建。用搜集的数据验证研发的功能模块,对模块功能进行不断优化及完善。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