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专题
党的二十大精神
十九届六中全会
党史学习教育
十九届五中全会
主题教育
学习十九大精神
党建活动
“两学一做”专题
更多>>

协同“三线”划定,建设美丽中国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 【作者:付英】 【发布时间:2017-11-24】 【预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中,强调“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这项工作,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针对“三线”划定中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矛盾关系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协同“三线”划定的实施方案步骤为:

首先,依据“三线”协同划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技术体系。其次,针对不同区域“三线”协同划定目标、方法步骤和关键技术等,分别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开展“三线”协同划定技术研究,形成不同区域特点的实践方法。再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方法的总结归纳提炼,构建“三线”协同划定的技术体系和方法库,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进行技术集成试验与示范。最后,利用形成的技术体系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

具体来说,协同“三线”划定的方案包括以下主要任务:

加强“三线”协同划定技术方法和标准研制

围绕“三线”划定的依据、落地、管理和技术标准问题,按照以下思路来开展:首先对城市资源禀赋、资源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发展城市容量、生态用地需求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需求规模预测评价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城市发展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单线划定技术方法。构建“三线”协同理论模型,分析“三线”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多规融合的“三线”划定(落地)技术。构建包括战略引导线、约束分区线和落地控制线的不同尺度的“三线”级别体系,提出“三线”差别化管理政策和管理技术。针对“三线”划定导致部分发展权受限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价值损失评估技术、补偿标准确定技术和补偿制度实施方法。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制形成“三线”协同划定技术指南。

加强大都市区“三线”协同划定技术与应用研究

大都市区需要节省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用地、建设城乡宜居环境。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等,通过与国内外相关指标梳理与比对,构建节地高效宜居用地指标的标准值,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用地指标。

开展大都市区节地高效宜居用地指标与标准研究。包括大都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开发强度的测算和城乡用地指标标准研究及值域的确定。如以人均宜居用地指标为核心,构建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用地指标标准,并进一步确定节地高效宜居型用地指标标准值的值域。

推进大都市区节地高效宜居型“三线”协同划定技术研究。优选适合“三线”协同划定的方法,考虑城市发展边界并兼顾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在省市县不同层次进行案例研究,形成“三线”协同划定方法集。

加大大都市区节地高效宜居型“三线”协同划定模拟原型系统研制。借助二维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大都市区发展极限约束下的历史推演、现状分析、未来预测技术,研制“三线”协同划定模拟平台设计、开发与应用,实现节地高效宜居型“三线”协同划定决策支持工具。

深化大都市区节地高效宜居型“三线”协同划定方案研究。可以选择长三角为示范区,考虑人均宜居用地面积、节约集约用地能力等值线图等,在区域、地市级、县市级不同层面上形成由30条线(每个层次上有三条最小发展边界线、三条最大控制边界线、三条动态调控线、一条协同线)组成的示范应用方案,并在发展时序、方向、形状等给出建议。

加强粮食主产区“三线”协同划定技术与应用研究

粮食主产区域以中小城市为主,同时也是我国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区域,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矛盾突出的关键区域。

一是开展新型城市化特征识别与“三线”规模研究。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土地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识别区域新型城市化特征,研究新型城市化趋势下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发展边界线的规模与战略布局;识别区域重要的生态用地,研究生态用地的功能与生态保护红线规模与战略布局。

二是强化“多规”融合与“三线”划定技术研发。以“多规”融合为基础,研究区域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用地,基本农田—生态用地矛盾焦点冲突;借助3S技术、地统计学等技术,结合蓝水、绿水的影响,研究城市资源承载力、区域资源与生态约束和土地生态功能的时空变化关系;研究永久基本农田引导与控制新型城市化划定方法;研究“多规”融合下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线”协同划定技术方法。

三是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格局评价与管控政策研究。根据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人口、产业和生态要素的转移或流动特点,建立基于区域统筹的建设—农田—生态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永久基本农田格局对新型城市发展的管控合理性及引导方向;研究基于生态保护的土地利用约束措施;研究区域内差别化的土地保护、建设与管控政策。

四是开展粮食主产区域“三线”协同划定方案研究与示范。可以选择东北、中原、江汉地区,研究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落实“三线”划定方案,并在发展时序、方向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方法。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三线”协同划定技术与应用研究

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用途的土地被侵占,土地沙化、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加剧,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围绕如何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落实生态保护用地、协调生态保护与农田用地的矛盾,研发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石漠化防治等重要生态功能的评估与关键保护区域识别技术,构建生态保护用地规划体系,提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三线”协调划定技术。

研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关键保护区域识别技术。提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石漠化防治等主导生态功能评估指标与技术方法,研发生态保护与功能恢复关键区域识别技术,明确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不同生态安全等级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用地规模与布局,进行重点地区案例研究。

研制生态保护用地规划体系的构建与生态保护线划定技术。构建“生态保护用地”这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与划分标准,来解决生态保护如何落地的问题。以生态保护用地地块的主导生态功能类型与重要程度为基础,构建生态保护线体系,完成案例县域的生态保护线体系划定。

研制生态保护用地与农田、建设用地的冲突解决途径及“三线”协同划定技术。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粮食生产安全的需求及农业开发的适宜性、城镇发展规划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模拟不同土地利用规划情景下生态功能的丧失与恢复情况,以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来分析生态保护用地与农田、建设用地冲突,探讨解决途径,提出“三线”协同划定技术,并在案例县域内落实“三线”协同划定、多规融合的方案。

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三线”管制政策。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区位特征及主导生态功能类型,“三线”之间的冲突情况,提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及城市边界线的土地管理政策。

加强“三线”协同划定决策支持平台研发与示范

针对不同分区的“三线”协同划定研究成果,构建相应的模型库、指标库、方法库等专题数据库,实现对分区数据的管理;将不同分区“三线”协同划定的数据、技术流程、评价指标和标准等,集成到“三线”协同划定信息平台,开展“三线”协同划定集成技术研究;基于仿真模拟技术开展“三线”边界联动技术研究,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尺度的“三线”边界动态划定,以及自动/半自动提取;形成性能稳定、功能完整的辅助决策支持平台,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三线”边界协同划定的要求;最终,根据示范需求选取示范区,对集成平台进行示范,建立相应的案例库。

基于信息技术的分区数据管理。建立相应的模型库、指标库、方法库等专题数据库,实现对分区数据的管理;同时,利用专题数据库实现对不同分区的识别管理。

“三线”协同划定关键集成技术研究。综合考虑 “三线”协同划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三线”之间的制约关系,开展“三线”协同划定决策支持平台的集成方法、集成套路和集成技术研究。

决策支持平台的研发。基于组件式开发方式研发“三线”协同划定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不同尺度下引导、控制和约束等多目标“三线”边界的动态表达,以及“三线”划定结果的评价和管理。

决策支持平台的示范及案例库构建。分别开展以城镇发展边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的“三线”协同划定技术示范,并建立相应的案例库,为其他地区的“三线”协同划定工作提供参照。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