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践”映照美丽中国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 【预览: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6年来,厦门市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和方向,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向纵深迈进,是守护、修复、增值碧海银滩的宝贵探索和生动案例,也是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更是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理伟力的重要样本。这既为破解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这一世界性课题提供了鲜活经验,又为全国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以及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厦门实践”是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海洋生态修复,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求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强调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并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彰显了中国特色、战略眼光、责任担当和世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筼筜湖治理实现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厦门海洋生态修复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集合性的特点,在学术研究、生态效益、社会价值、资源管理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自然资源管理善治善为。厦门市通过明晰产权、统筹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供应、产业用地政策、绿色标识、各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等政策工具,激发修复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自然资源要素供给与高质量发展之间良性循环机制,健全完善资源使用权、开发权、经营权、抵押权能,嫁接接续产业经营和资源指标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和价值外溢,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化。

二是自然环境有效改善。厦门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生态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海湾型城市生态本底持续夯实,近岸海域全面消除劣Ⅳ类海水,鼓浪屿、筼筜湖分别获评国家和美海岛、美丽河湖,厦门东南部海域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美丽海湾。此外,厦门按照“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原则,科学选择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增加至2023年的173.9公顷,完成沙滩修复165万平方米,极大增强了海岸带生态的张力和活力。

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厦门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促使产业绿色转型加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经济、生态文旅经济等蓬勃发展。其中,海洋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2662.7亿元、增长8.8%,占全市GDP比重33.0%。生态文旅产业方面,2023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近1.1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7%,实现旅游总收入超1567亿元,稳居福建第一,同比增长83%。厦门跻身全国“旅游集团优选投资城市”前三强和“游客最想去的城市”榜单前十名。

四是人民获得感日益提升。厦门市通过资源环境高水平保护,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调整五缘湾片区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将湾内89公顷原生湿地建成公园。加强人文与海洋自然生态相融合,建设海湾公园、书法广场、音乐广场等环岛路沿线多个亲海体系,提升岸线、生态景观以及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东南部海域建成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海滨绿色长廊,常态化举办国际沙滩排球锦标赛、国际风筝节、马拉松赛、厦金横渡等文体旅娱赛事活动。同时,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城市活力。截至2024年7月,厦门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63万人,高层次人才近2万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五是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厦门探索出“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先后获得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杰出成就金奖、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杰出成就奖;以下潭尾为代表的厦门海洋治理经验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宣介推广;“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等改革举措和创新经验做法向全球推广;被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授予“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成就奖”。有力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国际传播,为促进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全球海洋治理合作和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厦门实践”彰显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对海洋生态修复提出了全面的规划与指导,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指明了实施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项工作继续给予重要指示与支持。36年来,厦门市加强实践探索,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实现生态环境全民共建共治。坚持战略规划、蓝图引领,建立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格局,统筹城镇、农村等全域国土空间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坚持高位推动、依法治理,打破“九龙治水”局面,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联动、科学治理,始终遵循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和科学治理原则。强调系统观念、区域协同。坚持问题导向、差异治理,实现生态功能和空间格局整体提升。坚持守正笃实、循序渐进,从海域保护扩展至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升修复效能。

不断推动海洋生态修复及海湾型城市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技术体系,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科技创新和资源管理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赓续文化根脉、助推繁荣发展。厦门不断强化文化引领,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生态修复过程中传播妈祖文化,坚持“护航消灾、祈求平安”历史内涵,“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涵,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成为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树立“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理念,提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文脉延续与生态理念融合,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感悟“厦门实践”蕴含的“时代密码”

厦门海洋生态修复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重点在于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思想,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并深深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厦门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厦门海洋生态修复的出发点是人民,海洋生态修复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的意愿和需求放在首位,海洋生态修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善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不断提升优美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战略思维,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厦门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阐释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为全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厦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步提升,科学揭示出了自然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自然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自然力转化为优质生产力、生态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内在机理,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

坚持辩证思维,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厦门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为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提供典型经验。对于轻度受损、恢复力强的生态系统,主要采取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对于中度受损的生态系统,结合自然恢复,在消除胁迫因子的基础上,采取中小强度的人工辅助措施,引导和促进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对于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则进行生态重建。

坚持法治思维,健全体制机制。厦门始终坚持依法治理,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厦门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以“依法治湖”为开端,通过多项法规保护海洋生态,明晰生态保护修复各主体权责,确定修复工作流程,强化监督管理,为后续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法治保障。实践证明,坚持依法治理,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增加了海洋生态修复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形成长效、协同管理机制。

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厦门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拓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厦门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完整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