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周玉 范振林 郭妍】 【预览: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利用土地、矿产、森林、水、海洋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生产,同时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可以从其对传统生产力范式的突破以及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两个方面去理解

◆作为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性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是对自然资源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系统性跃升 ”

□ 周玉 范振林 郭妍

城市风景。 阎炎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早在今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做了系统阐述。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要求,我们应当突破传统生产力范式,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对需要统一供应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跨资源门类、跨权利类型、跨权利主体、跨区域组合,从而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最大化价值。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赖以依存的载体和要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利用土地、矿产、森林、水、海洋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生产,同时也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方面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劳动者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实施主体,要转变传统粗放扩张的开发利用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从劳动资料的角度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需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迭代升级,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机制,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支撑,推进自然资源资产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运营。从劳动对象来看,将从以土地等单一资源利用为主,转向“土、水、矿、林、海”等各类自然资源组合利用;从以地表、浅海为主,转向地上、地表、地下及浅海、深海分层利用;从以经济发展优势地区为主,转向兼顾生态涵养地区发展。

以组合配置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最大化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要求挖掘优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潜能及其市场衍生需求,以提升整体效益、增强协同效应为原则,对需要统一供应的自然资源资产,跨资源门类、跨权利类型、跨权利主体、跨区域进行组合,通过“统一评估、统一规划、统一整备”,形成权属清晰、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体,以“统一供应、统一运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最大化价值。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可以从其对传统生产力范式的突破以及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两个方面去理解。

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人)与劳动资料(政策机制、技术手段)、劳动对象(自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传统生产力的范式主要是指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则是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先导,以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为引领,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生态环境不破坏、生态价值不降低的前提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开发利用转型模式。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的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以对土地承载的各类资源资产跨资源门类、跨权利类型、跨权利主体、跨区域空间优化组合为核心,以基础地理、调查清查、土地产权、产业发展等多元化数据为支撑,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统筹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资、金融机构融资等,提高生产要素组合配置效率,打通自然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转换链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

优化组合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的实施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到自然资源领域就是实现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三个维度优化组合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模式并创新相应支撑机制。作为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性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是对自然资源领域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系统性跃升。从劳动者的维度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者、实施者的观念和技能需要转变,以增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从劳动资料的维度看,涉及“调查—评价—规划—整备—管制—供应—利用—督查—执法”等自然资源各环节管理机制,需要以提高组合配置效率为导向。从劳动对象的维度看,涉及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地上地表地下及陆海各空间各产权主体等,需要优化组合配置模式并创新相应支撑机制。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加强自然资源资产要素统筹谋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活动的基本依据。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统筹配置引导和管控作用,就要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底线管控和功能优化作用;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系统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格局及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

——实施资源资产综合整备,夯实自然资源资产优化配置基础。对劳动者(整备主体)、劳动资料(整备机制)、劳动对象(整备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进行系统构建,要明确整备主体,实施资产组合调查评估、规划策划、综合整备等前期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整备机制,综合运用征收、收购、收回、租赁、入股、托管等方式,按照权责利对等原则,探索对特定国土空间范围内土地、矿产、海洋、森林、湿地等不同门类资源,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租赁权等不同类型权利及主体的零散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整备。

——创新组合运营机制,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效率。协同创新,系统推动“确权登记—价值评估—规划策划—综合整备—联合审批—统一供应—统一运营”全流程探索,重点完善有利于自然资源资产开发经营的产权体系,扩权赋能,强化资产属性;产业联动,支撑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链,打造以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为基础的规模化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农林业、生态旅游和康养、绿色矿山、海洋牧场、绿色低碳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完善“整备—供应—开发—运营”资金链。

(第一作者单位: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第二、第三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