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并要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先后部署和启动了一系列改革任务,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同时,我们不断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来健全资产产权制度。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已构建了以宪法为基础、各自然资源单门类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骨干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
可以说,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已完成上半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使用、收益、处置等方面的改革需求日渐强烈。为解决所有者主体不到位、所有者权益不落实问题,中办、国办于2021年6月印发《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方案》,要求探索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新方式;2022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全国统一的“多规合一”制度逐步建立,实现了以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规范自然资源资产高效利用。与此同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完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归属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工作持续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显现。
笔者以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下半场,还需要着眼市场建设,通过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价值增值。同时,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边界,推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一是夯实市场配置资产的基础。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调查监测成果落图,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摸清资产家底;继续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编制资产清单,厘清资产权属;构建完整的资产核算体系,算清资产经济价值,探索资产综合价值,扩展资产价值范畴。
二是打通自然资源的市场转化途径。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打通“前端收储”“中段整合”“后端转化”三个节点,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有效转化;聚焦优质自然资源本底供给,健全完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多元化、市场化交易机制。
三是激发市场参与的动力。以健全土地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为契机,兼顾公平与效率,做好资产定价和收益分配改革;进一步完善资产作价出资等资产有偿使用配套机制,继续扩大有偿使用范围,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有偿使用方式。
四是提升市场机制的地位。在自然资源资产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过程中,充分尊重市场能动性,做到既能“放得活”又要“管得住”,既要维护好资产所有者权益,又要保障社会资本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最终高质量完成“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任务。
(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