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国经视点 > 地勘经济研究 > 正文

培植经济发展新动力新优势

——江浙两省地勘行业改革发展调查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 【作者:朱义林 方 敏 孙 君 汪恩满】 【预览:

2016年江苏省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总收入构成(按产业)




2016年浙江省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总收入构成(按产业)

编者的话

为进一步了解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基本情况,总结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国土资源部勘查司、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组成调研组先后赴江苏、浙江两省进行了实地调研,与两省国土资源厅及相关地勘单位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和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有关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化研究。

江苏、浙江两省整体发展水平高,但矿产资源欠丰富,地质找矿规模小,两省地勘单位较早便开始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在地勘行业发展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这项探索的意义尤为凸显。

朱义林  方 敏  孙 君  汪恩满

两省概况:经济大省、资源小省,亟须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江苏、浙江两省同属“长三角”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大,整体发展水平高,城乡一体化程度高,但矿产资源欠丰富,地质找矿规模小,两省地勘单位较早便开始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始终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实际需求为导向,激发地勘经济发展新动力,地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地质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大地质以及地质延伸产业方面,江浙两省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已走出了一条与“政府需要,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路子。部分地勘单位在国家政策、地区改革方案等大环境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逐步走出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

经验做法:从机制、结构、创新、战略四个方面推进转型升级

一是机制转型,以地勘单位改革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地质工作服务能力。江苏省地矿局成立了9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积极主动为地方地灾排查和应急抢险、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浙江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与地方政府联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中心,共同部署防灾减灾和灾后治理工作。浙江省地勘局一是建立适应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体制机制,转变过去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体的商业性管理方式;二是打好“放管服”组合拳,下放所有可以由企业自行决策的权力,对于事关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为企业改革发展搞好服务。“放管服”改革大大激发了局属企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全局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二是结构转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江苏省地矿局根据生态省建设总体部署、江苏省矿山环境整治358规划和土地占补平衡措施,充分利用“山水生态、山水国土”等地矿品牌,开拓矿山环境修复、土地复垦市场,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参与、推动“地质矿产”与“土地管理”在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通过项目的开展掌握了省内大部分地区的深层地热水资源及浅层地热能资源数据,为全省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服务支撑。江苏省地矿局地质环境院大力发展智能化监测产业,探索GIS技术和无人机测绘,提升服务效能。浙江省地勘局一是围绕浙江省政府2017年部署的除险安居3年行动以及海洋经济示范区、绿色矿山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进行支撑服务;二是加大萤石、叶蜡石、地热等浙江优势非金属矿及贵金属等国家战略性矿种的勘查;三是通过“地质+”的方式深化地质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设计国内首个集科考、旅游、社区、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

三是创新转型,推进地勘单位科技创新,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地矿局在航空物探、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地热新能源产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和治理、核燃料存储器加工等方面加大技术攻关,申报实施了一批国家、省市基金项目和课题,成果申请了多项专利。其中,核电站“整体骨架+模块化存储套筒”式乏燃料贮存格架、“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对滨海盐碱地成功改良,对滨海地区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微生物细菌与植物联合修复法对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优势明显。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凭借“三维重磁电勘探”核心技术及广域、时频电磁法的新技术优势,积极探索进军深地探测领域。浙江省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研发的地下浅层有害气体勘探长三测试仪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当中;建设以地下空间开发和环境地质为主题的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促进创新创业与产业融合。

四是战略转型,积极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江苏省地矿局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等重大基础性项目;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强中非、中拉全面经济战略合作的重大机遇,不断拓展境外工作领域,全局有五家地勘单位取得商务部对外经营权,涉足50多个国家。江苏煤炭地质局煤炭地质物测队大力拓展境外市场,先后在孟加拉国、老挝、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开展煤炭、钾盐、金属矿等二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和重磁电法勘探等工程。浙江省地勘局抓住浙江省实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机遇,成立海洋勘测研究院,加快推进海洋地质工作。

主要成效:不但解决生存发展问题,而且实现产业经济纵深发展

地质延伸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据国土资源部2016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显示:2016年,江苏省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总收入22.41亿元,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8.75亿元,占39.04%;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12.37亿元,占55.2%;其他收入1.29亿元,占5.76%。2016年,浙江省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总收入21.78亿元,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4.72亿元,占21.67%;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14.02亿元,占64.37%;其他产业收入3.04,占13.96%。工程勘察与施工等地质延伸产业在江浙两省地勘产业发展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保持地勘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牵手大项目、高层次项目成效显著。江苏省地矿局近年来参与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多项地下水监测项目、地热及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参与胶州湾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勘察任务。江苏省地矿局在境外最大的单体工程玻利维亚卡拉科约—康菲达尔路段双向路四车道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总额达10亿元人民币。浙江省地勘局狠抓经营工作并严把项目审核关,注重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承接了机场、跨海大桥、地铁、码头、高速公路、引水隧洞、核电工程、人防工程、深基坑等大项目。大项目对浙江省地勘局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2016年签订的合同中,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有121个,资金达47.37亿元,分别占施工合同总数和合同总金额的23.73%和88.48%。

实现生存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双赢目的。对地勘单位来说,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技术革新、一次思想创新。很多单位在经历数次转型中实现蜕变,不仅解决了单位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极大地提升和延伸了产业链。如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曾经历两次重要转型,第一次是在1985~1990年,由固体矿产市场转型至油气市场;第二次是在2010~2015年,由传统油气市场转型至公益、非常规油气、民生地质等综合性市场。浙江省地勘局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第一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1999年,实现地勘产业从单一的地质业向地质业和包括工程施工、工程勘察、测绘以及使用地质技术的相关产业在内的延伸业,并重发展的初步转型,基本上解决了资金短缺和职工就业问题;第二阶段自2000~2012年,地质业从传统矿产地质向“大地质”转型,服务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延伸业获得了一大批高等级资质,培育了一批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并实现了工程项目从产业链低端向中端升级;第三阶段自2012年至今,为适应新变化,浙江省地勘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做精做优地质业,做大做强延伸业”为思想指导,努力实现产业经济在新形势下的纵深发展。

问题与挑战:目前延伸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不易发挥技术优势,面对新需求,地质工作要作出多项调整

地勘单位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勘单位事企混合运行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且其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制约影响更加明显,如财务管理、体制机制、绩效管理、资质获取等;二是同一局属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势力单薄,形不成市场主体,不便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目前涉足的地质延伸产业板块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不利于发挥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四是集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于一体的领军型和复合型人才稀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绘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等新战略、新思想和新理念。这些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地质工作已经显现出一些新趋势和新特征: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海洋强国建设等,对地质勘查工作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字化、智能化勘查的基础性、重要性地位进一步凸显;绿色勘查将成为地质工作最基本要求;清洁能源、战略性矿产、地球深部将成为我国能源资源开拓的新领域;新型城镇化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为城市地质工作创造了新舞台。这些对地质勘查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在支撑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江浙等沿海发达省份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也发生变化,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把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作为新的投资增长点;江苏省将全面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矿地融合、生态文明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等,这些都要求地质工作调整服务对象、拓展服务领域、优化工作格局。

建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提升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路径作出的最新论述,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路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及地勘产业转型升级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从根本上提升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以质量变革推进转型升级。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地质工作是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地勘行业要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以质量为先代替体量为主的发展思路,从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考核全要素生产率、社会贡献、利润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地勘单位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持续创新理念,发挥地“工匠精神”,在市场竞争中严把质量关,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信誉。把绿色勘查作为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从技术标准、预算标准、工作方法到思想理念,全方位加快绿色转型,使绿色勘查成为高质量地质勘查服务的重要特征。

二是以效能变革促进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线。地勘单位要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结合地区和单位实际,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现有优势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转型升级的深度与广度。一是加快发展数字信息、高端研发等高生产率领域;二是拓展“互联网+地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三是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适应全球勘查市场规则;四是实现资源地质从传统的固体矿产向清洁能源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转变;五是发挥地质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

三是以动力变革引领转型升级。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地勘行业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重新培植经济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当前,大数据、互联网、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与地质勘查交叉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使地质勘查新动能日益强劲,为地质勘查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地勘单位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更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以地勘单位(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以优化服务支撑转型升级。推动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优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制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不合理制度障碍,研究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地勘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以深化改革总体要求促进地勘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和协同整合;二是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地质勘查领域新技术蓬勃涌现;三是切实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放宽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优化新产业成长的政府服务和市场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