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国经视点 > 地勘经济研究 > 正文

地勘经济持续下行 产业结构升级提速

——2016年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 【作者: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预览:

图1 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

图2 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变化趋势

   

图3 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结构变化

   

图4 2011~2016年我国地质勘查人员变化

       

图5 2011~2016年我国地勘单位资产负债变化

       

图6 地勘行业不同领域发展潜力

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矿业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是持续回暖的压力较大,国内外地质勘查经济持续下行。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地勘行业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6年我国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我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继续下滑

我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在2009年达到历史峰值86,之后震荡下行,2016年下滑至46。主要原因在于: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同比减少25%,钻探工作量同比减少31%,地勘人员同比减少3.2%,虽然探矿权价款大幅反弹,但并未改变指数下行趋势。(见图1)

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社会资金大幅减少

据统计,2016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246亿元,同比减少24%。从资金投向来看,矿产勘查类项目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约为69%。从资金来源看,社会资金投入在总投入中的比重下滑至41%。(见图2、3)

地勘技术人员基本保持稳定,地勘经济持续下滑

据统计,2016年地勘行业职工总数84.99万人,在职职工46.66万人(离退休人员38.33万人),其中地质勘查人员23.08万人(技术人员16.57万人)。(见图4)

2016年地勘行业实现总收入1716.08亿元,同比增长5.63%。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662.46亿元,占总收入的38.60%,较上年减少3.73%。在地质勘查业收入中,财政资金的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占七成以上。

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小幅上扬,勘查设备净值同比下降

据统计,2016年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5842.33亿元,较上年增加9.89%;总负债3307.20亿元,较上年增加14.21%。资产负债率有所增加,由2015年的54%上升到2016年的57%。2016年我国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设备净值147.02亿元,同比减少2.69%,仅占净资产的5.8%。(见图5 )

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发展情况

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进展

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完成分类。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21个省(区、市)完成分类。黑龙江、四川、云南、甘肃四省部分地勘单位完成分类,如黑龙江省有色地勘局及煤田地质局,四川省地勘局没有批复,甘肃省地勘局有7家单位(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测绘勘查院、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院、地矿科技信息中心以及甘肃探矿机械研究开发中心)另行批复,云南省地勘局大多划分为公益二类的为暂定。内蒙古、吉林、江苏、广西、青海5个省(区)暂缓分类。

分类结果以公益类为主。以全国属地化管理的地矿局(地勘局)为例,从24个局的446家单位(包括局机关)完成分类情况看,公益类单位比重为88%(公益一类占29%,公益二类占59%),生产经营类为12%。 其中,公益一类比例较高的省(区)为河北、宁夏以及浙江,占40%左右;公益二类比例最高的省(区)为黑龙江、山东、山西、甘肃、湖南、重庆、贵州、福建,多数超过50%。

地勘单位积极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做强地勘主导产业、做优地勘延伸产业。从基础地质拓展到海洋地质、城市地质等广义地质工作;从常规矿种拓展到紧缺资源、新能源等。如:福建省地矿局和湖北省地质局积极开展富硒地质调查,在农业地质工作中有所突破。河北省地矿局下属的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通过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的岸滩整治修复、河口海域污染调查与监测和海洋地灾应急处置等工作,夯实海洋地质工作。天津华北地勘局致力新能源领域,积极开展浅层地热能商业项目等。

其次,改革体制机制、优化组织布局。通过改革完善用人、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健全事企分开、主辅分离运行机制,实现内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动产业效益升级。如:山西省地勘局为优化队伍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发挥地勘单位地域优势,合并重组分布在5个地级市的13个地勘队伍。湖北省地质局优化现有地勘队伍,组建了10个地级市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指导。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将原“总公司—分公司”一级法人管理体系,改为“总公司—子公司”两级法人管理体系,给基层更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

再次,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从低端同质化竞争转向供给服务差异化,迎合需求的差异化,从而培育核心驱动力,甚至引导刺激新的需求。如:北京市地勘局通过实施“两项工程和一个平台”战略(重要战略资源保障工程、城市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和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全面支撑城市地质工作。同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实现地质条件适宜性综合评价作为重大项目选址、建设布局基础前提条件。四川省冶金地质局以投资带动产业扩张,采用工程勘察全产业链承包模式,拓展工勘施工领域的利润空间。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大力开展国外地质找矿和工程承包,成功入围全球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具备项目总承包特级资质。

最后,通过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科技结合,实现地勘产业向高新产业、综合产业迈进。如:山东省鲁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地矿局下属的5个公司之一,也是唯一在国内A股上市的地勘单位,在上市之前拥有山西娄烦铁矿、安徽徐楼铁矿两座矿山,并在2012年12月,成功借壳ST泰复上市,2016年10月,将莱州金矿重组并入上市资产中,实力进一步增强。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做大做强新瑞丰公司,并对其二次重组改制,扎实推动新瑞丰公司、兴中科技公司为龙头的产品企业上市,同时加快创新产业发展,脱落酸、铝浆、甜菜浓缩汁等产业实现工业化生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贵州省地矿局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充分融入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探索“互联网+地质科技”模式,投资建立地质科技园,打造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地质科技大市场,成为引领贵州地矿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平台。

地质勘查市场信用监管情况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围绕地勘行业改革和发展实际,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共治”的原则,积极推进地勘行业信用监管,引导各类地质勘查企业和单位依法开展地质勘查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加大市场信息公示公开力度

2015年9月,国土资源部印发《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办法(试行)》(国土资规〔2015〕6号),规定矿业权人须及时在国土资源部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门户网站公示勘查开采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经过1年多的努力,2016年底,全国已全面实施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目前,全国已公示勘查项目近两万个。这是新形势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管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提高行政监管效率。

优化创新监督管理方式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要求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建设地质勘查市场信用监管体系,是新时期顺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2016年,部分省份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浙江省制定探矿权人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对探矿权人的信用记录进行评价,划分信用等级,并按照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安徽省制定地质勘查领域失信行为惩戒标准,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地质勘查市场信用管理工作;江西省对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诚信考核;湖北省对地勘单位的基本信息和信誉信息进行细化,并实行年度等级评价制。

引导行业自律体系建设

2016年,全国超过2000家地勘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完成了执业报告填报(填报率80%以上),内容包括地质勘查单位自检(含资质能力建设、执业行为、违法违规情况等)、地质勘查工作进展、职业信誉、检查评议、社会投诉、违法行为、获奖行为等。

很多地勘单位积极建立自律机制。安徽华东冶金地勘局把“建设诚信、和谐华冶”摆在突出位置,制定“诚信华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建立起完善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严格项目质量管理,明确局队职责,建立完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渠道的项目管理要求,对项目质量管理进行细化。

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形势展望

地勘行业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世界经济政治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和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发展潜力大,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四化同步”和三大发展战略加快实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地勘行业提出了新要求。新常态下,地勘经济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更存在诸多新变化、新动力、新机遇,存在新需求、新增长点,存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我国基本资源国情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没有变,地质工作的先行基础地位没有变;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形成持久支撑,能源资源需求仍然很大。这些因素决定我国地质调查工作仍然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当前世情国情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矿业发展模式面临空前挑战。地勘行业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新需求,积极开拓地质勘查新领域,及时优化矿产勘探开发布局,在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着眼全球维护国家资源供给安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地勘工作注入了新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生产要素高投入驱动经济发展的老套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必须从供需两侧发力,更加注重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矫正地质工作供需结构失衡问题,重塑地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工作重心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优化再配置地勘单位低效生产要素,推动地勘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地质工作“产品”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地勘单位既要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及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类信息,畅通沟通渠道,又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效应”,引导政府部门对地质工作产品的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也为地勘工作拓展了新空间。地勘单位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将地质工作从服务找矿为主,向服务“山水林田湖”、重要经济区与城市群以及海岸带的空间规划与布局、资源调查与利用、生态管控与保护、环境恢复与治理、灾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转变,发挥地质工作在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科学研究及监测防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地勘行业发展形势展望

地勘经济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回暖。从全球来看,受多数金属价格低迷、多数大宗矿产供大于求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矿业投资者非常谨慎,普遍不看好空白区的勘查投入前景,而是将目光锁定在找矿前景好的区域。短期内,勘查投入反弹压力不小,预计2017年地勘投入很难有明显反弹。从国内来看,地勘单位普遍不看好2017年地勘经济。调查显示,77.5%的地勘单位预计2017年地质勘查收入将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37.0%的地勘单位预计降幅达20%以上;预期2017年地质勘查收入同比增长5%及以上的仅占5.5%;预期与2016年持平的占17.0%。地勘单位预计2017年地质勘查收入降低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宏观经济、矿业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二是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影响;三是拥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竞争激烈。对于2020年前后我国地勘经济形势,62.5%的调查对象表示悲观,25%表示不好说,仅有12.5%比较乐观;对于2030年前后我国地勘经济形势,27%的调查对象表示悲观或比较悲观,53%表示不好说,20%表示乐观。

未来地勘工作领域将不断拓展延伸。据调查,在未来地勘工作重点发展的领域中,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和灾害地质成为最有潜力的3个领域,在269项投票数中分别为62票、48票和43票,占比分别达23%、18%和16%;传统的地质信息服务、矿产勘查、地质调查与理论研究等得票数分别为22、14和11,占比分别达8.2%、5.2%和4.1%。(见图6)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4-24 第五版)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