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2035目标战略的宏观思考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郑娟尔】 【预览:

自然资源部的设立,将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等职责统一管理,为推进“多规合一”,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安排,笔者认为,下一步亟须编制“国土空间规划2035”,而这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管理规划,而是国家级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地规划。

如何理解“国土空间规划203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6次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是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规划编制得再好、技术再高超,也必须定位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要研究“国土空间规划2035”的目标与战略,就必须先研究“中国203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中国2035”远景描绘,是我们研究确定“国土空间规划2035”目标与战略的核心与依据。

与经济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对人口的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的问题是一切政策、一切规划制定的核心。根据多方预测,中国的人口峰值可能超不过15亿,大概是2030年达最高峰14.5亿。中国的劳动力(15岁~64岁)总量自2013年达到最高点10.06亿后,一直在下降。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000万,总量将达4亿人左右。老龄化、劳动力减量化时代已经到来,且在2035年表现极为显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预计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需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人口总量、结构是研究确定“国土空间规划2035”目标战略的重要考量因素。

中国工程院曾开展了系统的“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提出25项面向2035的重要技术方向,集中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污染防治与城市建设、海洋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其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AI)排在第一位。现在是物联网+,未来可能是AI +, 科技迅猛发展会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而重塑国土空间格局。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我国经济发展,预测2035年,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会有进一步提升。但基于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考量,预计2035年前后周边地区可能还是居首要地位,大国战略稳定是周边地区的基础,“国土空间规划2035”必须处理好国土纵深和边境内陆安全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2035”目标战略方向

从国家愿景来看,至少有三件大事必须纳入“国土空间规划2035”:一是国家总体安全,处理好国土纵深与内陆边境关系,确保国家边疆安全,促进边疆地区繁荣发展,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二是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求,以空间规划来服务和助推“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三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理解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要义,并做好规划支撑。

从人本主义来讲,就是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全面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通过规划致力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对乡村进行分类,差别化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基础设施均等化;推进贫困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落实以城市群为主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格局,解决大城市病,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另一方面,保障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定增长,关注低收入群体、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国土空间规划对此要予以深入研究,可将落脚点放在事关中等收入群体命脉的房地产上,因地制宜,从空间部署、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用地制度上做好服务,增强城乡空间的包容性与多元化。基于老年人的规模及分布,开展夕阳产业研究,从用地空间和结构上予以匹配。建设用地存量时代已经到来,减量化时代也将不远,制定“国土空间规划2035”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必须加强这方面研究。

从生态哲学来说,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必须上升到生态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是新时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精华,是“国土空间规划2035”的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要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与现实差距出发,去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建设目标,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去统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去研究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地的布局。

此外,还要从智能创新的视角来考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2035年的中国将进入智能创新的时代,它会改变现有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开发模式和治理方式,改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方式。科技的发展将使未来的产业发展不可预测,需要我们从哲学辩证思维出发,预留一定弹性和灰度,在空间和用地布局上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污染防治、城市治理和交通建设、海洋和生物技术等未来科技“引爆点”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