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本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温理论热点 感受思想力量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报 】 【作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 【发布时间:2025-01-03】 【预览:

阅读提示:四季交替,星月流转。回首2024年,理论版“学思践悟”专栏紧跟政策热点、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厦门实践”等前沿热点话题推出一系列专家文章,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实际,明辨慎思、建言献策。

走进新的一年,本版将按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共绘新时代绿色生态画卷三个主题,集中展示专家核心观点及其论述。本期在盘点与回顾中感受思想力量,凝聚奋进动能,开启新的征程。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关键词 优化土地管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优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我们曾邀请专家围绕优化用地政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资产优化配置等话题展开分析探讨。

土地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土地制度改革不仅需要持续深化,还需要精准优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要精准把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协同机制,构筑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要素畅通流动,实现土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浙江大学吴宇哲、蔡宇超《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近年来,全国多地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包组合供应,设置多元权能、评估价值,借助市场机制整体配置给一个或由多家机构组成的联合经营实体实施运营,按照贡献对公共收益部分统筹合理分配。自然资源资产包组合还需遵循功能联系,价值协同;整体考量,动态评价;以产定地,统筹搭配;体现贡献,共同获益等原则,促进资源高效保护和利用,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柴铎《资源组合供应推动资产优化配置》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应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及制造业和产业链集群用地特征研究,探索构建以“强链补链稳链”为目标的工业用地配置政策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涉及混合用地、复合用地、准入标准等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同时对“新型产业用地﹢高比例兼容”“工业用地等单一主导用途﹢多功能兼容”等实践进行总结提升,适时完善现行制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健《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优化用地政策》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曾围绕新质生产力邀请专家撰写系列文章,基于自然资源工作实际,探讨如何促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努力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增长点等话题。

推动新时代地质工作不断进步,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和需求找到着力点,跟进高新技术最新发展成果运用,重视地球科学研发,遵循地质工作发展及其服务规律,依托面向国家需求的地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葛良胜《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战斗力》

自然资源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及其要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经济制度,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发展高地,打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自然资源智库咨询委员付英《自然资源领域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自然资源是自然力和生产力共同的物质基础、生态根基和空间载体。我们要在深刻领悟马克思自然力与生产力理论内涵与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自然资源工作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优质自然力良性互动需要把握的着力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沈悦、孟冬等《推动优质自然力与新质生产力良性互动》

以耕地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为抓手,探索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间的多维耦合,需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保持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战略远见,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一步优化组合,以利在当下、惠及长远的眼光完善耕地系统保护。

——东北大学吕晓、牛善栋《从新质生产力看耕地系统保护》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语境下,不同阶段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直接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效率和质量。新形势下,可以借助总量控制、存量优化、增量挖潜、减量置换、流量调节等工具,以更具前瞻性和安全性的资源配置导向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诉求。

——青岛科技大学于昊辰、青岛农业大学尹登玉《从三重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

针对盘活房地产存量土地存在的利用难、转让难、收回难等问题,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18条政策措施,推动稳妥处置闲置存量土地。对此,我们曾邀请权威专家对相关政策措施开展深入解析。

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要着重解决转让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处理、合理确定收购价格,以及开发中的规划调整完善三个关键点,要坚持市场化处置原则,因地制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聚焦完善规划条件、优化分割开发程序、支持合作开发等实操性较强的问题,努力探索更加丰富、更为有效的盘活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邓郁松、孙成龙《多样化盘活存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

处置闲置存量土地需要匹配资金支持、匹配税费支持、匹配司法支持,匹配地方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要根据市场及项目的最新需求,优化供地结构,推动存量用地供应,进而拓展新的投资空间,提高投资效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李嘉《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土地宏观调控需重视对经济下行阶段特征和规律的研究,需要更广泛层面的政策组合,更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更大力度的制度创新。真正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治理规律,中国经济所蕴含的市场广阔、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宏观经济才有望转向利好。

——中国人民大学丰雷、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周金瑾《盘活存量土地助力宏观经济企稳向好》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多次强调“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曾邀请专家针对占补平衡、耕地保护与利用等话题分析建言。

耕地保护既要保障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政策的连贯性,又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对新问题进行系统性解决。相关部门要延伸耕地保护管理链条,重点关注耕地后续管护和再评价等全流程监管;在耕地用途管理过程中,要针对毁坏耕地出台严厉的惩罚措施,在耕地恢复以及撂荒地治理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增收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孔祥斌《推动耕地保护多目标协同》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应重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大食物观与耕地用途管制、农业现代化与经营方式、绿色高质量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与耕地多功能利用五重关系。

——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耕地保护应处理好五重关系》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基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一项基本制度,确保“补足补优”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强化耕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基石的现实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要强化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对耕地占用的科学论证,在项目规划选址布局时要有效地避开良田、少占耕地,形成建设占用耕地约束机制。

——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陈美球《“补足补优”确保耕地稳定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曾邀请专家探究如何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构建与乡村产业内在特征相适应的供地制度,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绕不开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要推动土地制度供给与需求相向而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把握方法论,要将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探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叶兴庆《推动土地制度供给与需求相向而行》

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亟须深化理论认识,同时综合考虑国土空间治理、耕地保护、乡村振兴、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掘利用等需求,尽快研发全县域空间格局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构建空间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助力乡村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高质量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活化乡村土地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也是激发农业现代化转型、培育农村新业态、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应立足影响因素综合性和区域发展差异性特征,不断完善适度规模经营全流程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曹智、黄奕嘉《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夯实基础》

共绘新时代绿色生态画卷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我们曾就此邀请专家撰文,重点分析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讨如何让好生态兴业富民。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科学有效地挖掘自然要素的生态价值,正确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以及找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着力点,不断丰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贾文龙《完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生态修复过程中可拓宽生态保护修复绿色金融支持路径,引入回购机制、证券化机制、保险机制、风险准备机制等,有助于激发绿色产业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伟、刘雪梦《拓宽生态保护修复绿色金融支持路径》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地带,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下游地区的空间规划、生态保护和修复须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筑牢下游滩区生态屏障。要提升流域内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并实施全面的湿地保护与恢复计划。此外,还要健全黄河下游生态保护系统协同监管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公众主动参与保护治理。

——河南大学秦明周《推动黄河下游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厦门实践

“厦门实践”既是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也是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案例。我们曾邀请专家探究“厦门实践”所蕴含的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在山水工程实施过程中借鉴的“厦门实践”经验。

“厦门实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等精髓,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剖析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在“厦门实践”中的体现,有利于把握生态保护修复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郭妍、范振林《从传统生态智慧看“厦门实践”经验》

“厦门实践”践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求,呈现的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城乡一体系统治理,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厦门实践”智慧,山水工程要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综合施策,确保国土空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制度根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钱铭杰、尚金玲《从“厦门实践”看山水工程》

关键词 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们曾邀请专家围绕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实现等分析建言。

作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功能区及其所形成的“三区三线”不仅界定了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空间,也基本划定了不同空间的碳汇功能。面对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要求,迫切需要从细化主体功能区方案、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体系、健全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方面构建“双碳”目标协同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体系。

——南京大学漆信贤、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黄贤金《构建“双碳”目标协同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体系》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已经历两次转变,正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向氢能等非化石能源过渡的第三次重大转型。天然氢无需人工制取、生产成本低,在地下寻找天然氢成为全球关注的新领域。“双碳”目标下,一方面,我国要加快对氢能矿勘探开发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并加快氢能矿勘探开发项目的部署。另一方面,要协调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助力氢能矿勘探开发和利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卫万顺、张士运等《在能源转型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