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本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守护大自然瑰宝 传承最中国符号——我国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李天一、白斯如、毛馨卉、雷光春】 【发布时间:2024-08-21】 【预览: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新契机。我们要持续探索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路径,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 赵新录 摄

黄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 国家林草局供图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东方白鹳 黄高潮 摄

中国丹霞的赤水大瀑布 洪开第 摄

自然遗产保护的一张“亮眼”成绩单

实习记者 李天一

千鸟湿地憩,万里黄沙鸣。近日,我国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观、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至此,我国世界自然遗产达15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全球第一。

成功申遗的背后,是我国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懈努力。

我国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全球第一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10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此次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以连绵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间众多湖泊而闻名,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

“这一遗产的成功列入,对于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和双遗产的保护总面积已达到7.9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等上百个自然保护地,实现了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的有效保护。

自然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

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7年起,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社会各界对自然遗产事业的关注度、支持度、参与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涌现出大量保护管理优秀实践案例:黄山创新性地提出景点封闭轮休制度、有偿救援制度;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遗产地内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泰山建设了“智慧泰山”综合保护管理体系;武夷山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三江并流将遗产地及其缓冲区内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全部取缔;黄龙将濒危物种兰花的克隆繁殖研究作为旗舰科研项目;梵净山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程等。

“我国自然遗产保护显著优于国际平均水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在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或“较好”的比例为63%,而中国则高达89%;全球7%的遗产处于危急状况,中国却无一例。

“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上不仅达到了国际标准,更明显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展现出了卓越的保护成效。”这位负责人表示。

平衡保护与利用的中国方案

伴随着我国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我国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方面的示范性工作获得了国际认可,赢得了高度赞誉。

在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修复方面,三江并流遗产地内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修复项目,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盐城遗产地的滨海湿地修复项目,均入选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同时,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青海可可西里遗产地的完整性和保护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旗舰物种藏羚羊、野牦牛数量持续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始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以及三江并流等遗产地,各级政府基于当地特色,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在平衡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一些地方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荣誉。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实践,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日益凸显出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贡献。

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的三个关键词

□白斯如 毛馨卉

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对过去的信守,也是对未来的投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者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守正创新的精神,切实守护好、传扬好、开发好这份来自大自然的礼物和馈赠。

关键词一: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共筑发展之基

高效的自然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主体的协同、法律法规的保障和全民保护意识的提升。

要构建多元化协同保护机制,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各类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广大民众等多方力量的潜能与热情。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促进各主体间的高效协同与优势互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保护”格局。

同时,强化自然遗产保护法律框架指导约束作用,构建全方位制度保障体系,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实际需求,对现有保护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性审视与修订,确保各类自然遗产都能得到全面、合理、有效的法律保护;健全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自然遗产的违法行为;加快构建督察制度,对亟须修复的自然遗产进行系统修复治理,对全国范围内的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督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广泛宣传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全社会对自然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创造力。保护是繁荣和发展的基石,既要对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也要构建良好的保护机制,让人人参与其中,筑起一道全民共守的坚固防线。

关键词二:传承

提高传承水平,确保永续流传

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自然遗产的传承,连接了历史和未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一代人均需肩负责任和使命,共同守护这份自然赋予的宝贵遗产。

将自然遗产更好地传递到人民心中,需要创新传承方式并提升记录水平。借助虚拟现实、三维实景等现代科技,让自然遗产以数字化形式跃然眼前,公众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直观感受自然遗产的魅力与价值。做好自然遗产记录工作,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建立标准化记录体系,对自然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评估和记录,确保自然遗产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积极推进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因自然遗产的地域性较强,对于具有共同价值的跨区域遗产,鼓励联合申报,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深入推进自然遗产科普,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并丰富科普资源供给,完善科普传播体系,不断推出更多高质量自然遗产的科普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关键词三:利用

创新利用方式,推进绿色发展

在自然遗产利用过程中,不仅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更要积极探寻自然遗产与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发挥自然遗产的文化美学价值、资源价值和科研价值。

许多自然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设计富有创意的旅游线路与生态文创产品,推动其成为面向国内外的旅游参观胜地,在实现自然遗产经济价值转化的同时,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实现自然遗产的社会和生态价值。

加强可持续利用,鼓励和支持自然遗产地发展新型绿色农业、林业等特许经营活动,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自然遗产地也是科研教育的宝贵场所,通过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将自然遗产地打造为生态教育基地,普及自然资源知识;建立专门的自然遗产研究机构,集合跨学科研究团队,形成综合研究力量;推进与国际组织和国外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自然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增进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多样性和地质历史等领域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审查报批、节约集约与资产供应、创新要素配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政策手段,增强自然资源要素对自然遗产建设空间和保护利用的保障能力。通过对自然遗产的多元化、创新化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自然遗产不仅是地球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自然遗产,需要加强自然资源管理,让这些自然瑰宝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代代传承。

(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传承自然遗产全球价值的四条路径

□雷光春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罕见和无法替代的人类共同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执行世界遗产公约大会决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指示,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管理的核心。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全面认识世界自然遗产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区域,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本次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多种濒危候鸟的重要停歇、越冬或繁殖地,构成了全球温带地区最为多样、宏伟的沿海景观和生态系统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突出的全球普遍价值,不仅是中国世代传承的自然遗产,更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全球候鸟种类最多、受胁鸟种最多的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涉及22个国家,黄渤海涉及中国、朝鲜和韩国,刚好位于整个迁徙路线的中间节点。这一区域栖息地是迁徙候鸟不可回避的能源补给地,类似于15000公里高速公路中间节点的唯一加油站,该区域候鸟栖息地受到破坏,将导致绝大部分鸻鹬类鸟类灭绝。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河口湿地、潮间带湿地和海岛湿地,长江、黄河、海河、辽河以及鸭绿江汇入该区域,海陆交替,塑造了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滋养着众多物种的族群。淤泥质潮间带湿地和独特的辐射沙脊群等独特地貌在河流、海洋水文和气候变化过程驱动下的动态变化,成为主导生态系统乃至物种演化的主要力量。

如何确保世界自然遗产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世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给出了明确路径,即完整性、系统性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与国际合作。

加强完整性、系统性保护。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为例,其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决定了其价值的可持续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评估报告中,中国、朝鲜和韩国共有7个关键的区域,即中国长江口—江苏盐城、中国莱州湾,中国渤海湾、中国辽东湾、鸭绿江口(中国、朝鲜)、韩国西海岸、韩国顺天湾。为此,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分别于2012年、2016年作出大会决议,建议全球尤其是黄(渤)海区域的三个国家重视该区域的栖息地保护与管理。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2022年,湿地保护法出台,明确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进行全面保护;2023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均给予明确,这是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进行完整性、系统性保护的法律保障。

在保护实践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稳步推进,其中黄(渤)海区域的辽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长岛国家公园的创建进入了关键阶段。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文件中,中国列出了13块关键的区域,目前已有7块区域成功列入,其他区域将在今后时机成熟时列入。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需要高度依赖科学,依靠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建立并完善整个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管理体制与管理体系是当今首要任务,也是世界遗产大会决议中最关键的管理要求。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科学研究机构、从管理机构到当地社区的管理架构,高效实施保护管理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合理有序开展利用。在维持世界自然遗产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合理利用,让当地社区从保护中受益,让全球共享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成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原动力。

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全球合作的成果之一,要借申遗成功的东风,加快建立全球合作平台。要以世界自然遗产为平台,积极推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汇聚全球智慧。

(本文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主任)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