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本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碧海银滩变金山银山的“厦门实践”路径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贾文龙 郭妍 范振林 马朋林】 【发布时间:2024-06-05】 【预览: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实践”既是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也是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宝贵探索和生动案例,更是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理伟力的重要样本,为全国、全世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坚持人民至上,实现生态惠民利民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保护修复与系统治理,从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充分体现人民至上。36年以来,厦门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入手,重点关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探索“市民湖长”“市民园长”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全体市民参与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其作为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让人民享受生态产品的价值。如五缘湾治理规划阶段,厦门市政府放弃整体土地开发方式,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百姓。修复后的厦门东海岸十几公里的“黄金海岸”免费对市民开放,配建多种旅游服务设施,将最美的海岸留给人民。让每个市民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生态产业的建设者和生态产品的受益者,也带动区域土地资源升值溢价。

坚持系统治理,维护生态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才能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36年来,厦门市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较好地体现了统筹规划和系统治理理念,尊重城市经济社会规律与城乡发展规律。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是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的生动体现。厦门市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引入“多规合一”理念,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根据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合理设置开发强度,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预留空间。

坚持尊重自然,改善生态功能。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湿则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和城市发展,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厦门市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科学治理、持续治理,从初始的污染治理到生境修复,到多要素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了城市品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证明了“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厦门市海滩保护修复始终恪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充分发挥海岸自我修复能力,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避免海岸线人工化。筼筜湖治理中,增加纳潮量,提高海湾水体交换能力,依靠海洋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海域水质,是典型的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有机统一的措施。采用退垦还海、开堤清淤、引种红树林等手段,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引种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海榄等品种,逐步构建起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生态产业化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促进生态领域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相互结合的有效路径。通过统筹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供应、产业用地政策、绿色标识等政策工具,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其本质就是依托自然资源的资产和空间属性,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优势基底,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和开发经营生产优质生态产品,并嫁接接续产业经营和资源指标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和价值外溢。厦门以筼筜湖治理为引领,通过高水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注重将自然资源要素供给和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途径约束和有力保障,提高了生态系统质量和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构建了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和环境敏感型产业等新业态,畅通了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通过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拓宽了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就业渠道,走出了一条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助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明晰产权,激发修复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厦门受损生态地区恢复自然生态功能,与此同时,赋予承担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主体可让渡的资源使用权、开发权、经营权、抵押权等相关权能交易。以生态保护修复为基础,通过产权赋能、赋利,使其成为可抵押、可融资的资源资产,通过规划配置、转移支付进行生态产业化经营、区域生态保护等,消除或减少生产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责任主体将生态保护修复外部成本内部化,并不断健全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将生态产品的非市场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促使投资者收回成本并获取盈利,树立投资生态保护修复的价值导向。

规划引领,为生态产业化提供要素保障。坚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立自然资源要素供给与高质量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为生态产业化提供坚强要素保障,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厦门市立足自身的资源本底,守牢资源安全底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落实各类空间约束性和管控性要求,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积极盘活存量、合理使用增量,科学谋划生态产业项目用地布局,以高质量的要素保障加快生态产业绿色发展。如厦门市思明区在绿水青山的生态基底上,以“生态+”理念,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出台了多个总部经济相关扶持政策,以生态资源带动片区提升,形成“两带两区”的生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除此之外,依托筼筜湖现有山水脉络,高起点谋划推进“城市阳台”体系,大力推动生态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

合理配置自然资源资产,为生态产业化增值提效。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需要各资源类型要素的组合配置,不管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还是旅游康养等产业,都需要对涉及的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合理配置。应结合主体功能区制度和区域发展规划,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分散零碎闲置的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成集中连片的优质“资产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布局优化调整、合理安排空间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等方式,衔接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业等生态产业,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将生态保护修复产生的正外部性显化并附着于产品或服务中,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持续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如厦门市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的同时,对同安湾海域和沿线陆地进行综合整治开发,发挥资源生态优势,以获取资源使用权权能、指标和收益分成等方式产生预期收益,固化治理成果,形成优质生态环境、品牌输出、生态旅游等系列生态产品,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促修复的良性循环通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显化和价格机制形成。

科学引领,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

产业生态化重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并以产业生态化体系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这需要通过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实行产业差异化、布局差异化策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这不仅需要将生产活动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要做到“有减有增”,“减”是减少利用和占用、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增”是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增强工业碳捕集能力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如通过设定配置规划条件,将生态保护修复活动与修复后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捆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依据空间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商业开发、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销售等,将生态保护修复产生的正外部性显化并附着于其他产品或服务中,间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产业生态化的初期,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督促,当产业生态化进入成熟期之后,要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断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因地制宜打造“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资源与产业“共生”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厦门市通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生态产业现代化体系,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好促进和带动了产业蜕变发展,也反哺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融合管理,构建可持续的资源有效供应体系和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形成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出产业结构优、生活方式美的“人、产、城、境”融合格局。

(作者:贾文龙 郭妍 范振林 马朋林 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