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本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关于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增长点的思考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年4月26日第1527期第三版理论 】 【作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会秘书处】 【发布时间:2024-04-26】 【预览:

“◆推进生态产业化升级,创新自然资源领域生产模式,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增长点的重要方式

◆通过产业开发和联动、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等方式,挖掘和显现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可以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随着自然资源领域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更多新的生态产业业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

自然风光 胥林峰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关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中,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在自然资源领域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长点指明了方向。

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自然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的重要领域。自然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土地、海洋等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用地、用海等空间保障,使各项生产活动得以落地实施;油气、矿产、林草等为生产活动提供了要素供给,满足了生产活动对材料和动力的需求。

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身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更是发展旅游、康养、研学等相关产业的基础。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相关性,互为需求,互为供给,相互融合。其实质就是要让良好的资源环境同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生态经济体系的核心生产要素,依托资源和生态优势,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发展的生态产业化。同时,推进生态产业化升级,创新自然资源领域配置和生产模式,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增长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将自然资源禀赋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也有利于生态产业体系反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所谓生态产业化,是按照经济生产的发展规律,在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源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生产资料融入经济生产系统,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实现其功能和价值的转化与应用,激励多元主体参与,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其中,主要是通过产业开发和联动、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等方式,挖掘和显现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可以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发展生态产业,应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其中要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并根据各阶段变化及时调整生态优化措施,以保障自然资源资产得到长效保护、高效利用。推进生态产业化既是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实践选择,更是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关系的有效路径。

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方式,要以保护或提升区域自然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以创新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为落脚点,以创新管理政策和方式为催化剂,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在发挥生态产业的生态效益的同时,有效发挥生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增长点。

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自然资源领域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特许经营、生态品牌认证等几种模式。

生态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采用生态化经营模式,生产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优良农(林)产品。其生态产品为具有生态溢价的农(林)产品及副产品,生产特点是将农(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生态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减少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其价值实现途径是通过提升单位农(林)产品产量的附加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四十里店村通过改良盐渍化土壤,采取以渔治碱、循环种养、统防统治等措施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稻渔空间”生态农工旅项目,获得了生态改善、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等多重效益。

生态旅游是在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方式,强调社区参与和利益分享,并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一定的生态知识和环保教育。在我国,具有生态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包括旅游、康养、休闲和文娱等。其价值实现途径是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产品的直接交易(门票、餐饮、住宿和交通等费用),目标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融入市场机制。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区域综合开发为目标,以冰雪产业为支撑,推进将军山滑雪场建设,探索以生态文体旅为核心的冰雪产业经营路线。

特许经营在我国国家公园及其他自然保护地管理中,主要是将保护地范围内可以进行经营利用的项目,如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等,通过授权、租赁、一般许可的方式,转让给特定经营主体进行开发经营,并获取转让收益的一种经营模式。特许经营可以使园区和周边群众获得经济利益,有利于协调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公园发展的良性循环。如,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划定了园区内中藏药开发利用、有机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文化服务业等项目特许经营活动的范围。采用直接特许方式,提供与消耗利用公园核心资源无关的经营服务,吸纳牧民参与环保体验和教育服务,建成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实现订单式管理,从而获取发展机会和经营收益。

除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制度之外,还有生态公益林林下种植与养殖的特许经营。如,四川省崇州市将集体所有生态公益林的林下经营权,特许给当地林业合作组织,用于种植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进行林下养殖等生态友好型经营活动。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在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助的同时,也获得了林下特许经营收入。

生态品牌认证在我国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间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本底,开发达到一定质量、服务、管理认证标准的绿色产品。其价值实现途径是采用第三方认证机构信用保证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或其他强制性要求,通过全面建立品牌认证的标准、标识、品牌、评价、监管等相关体系,健全相关管理规定和配套政策,从而提升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发展质量、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品牌赋能,提高绿色产品品质,实现市场溢价增值。如,浙江省丽水市的“丽水山耕”品牌,由政府建设品牌、统筹资源,企业参与生产经营销售和品牌运营,依托市场配置实现产品效益和环境保护等,第三方机构负责组织认证,农户负责种植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

此外,地质碳封存、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利用等,也是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生态产业化的方式。随着自然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更多新的生态产业业态。其中,碳封存作为自然碳循环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技术加强来实现。地质碳封存就是在地下地质构造中储存二氧化碳,通常会先给二氧化碳加压直至它变成液体,然后将其注入地质盆地的多孔岩层中。目前,我国正在持续深化碳封存机理、选址、监测等技术研究。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潜在作用,需要从高效低成本发电装备技术研发、拓展应用领域、制定产业激励政策等多方面共同推动。

生态产业化应更好地兼顾保护与发展

当前,部分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并未有效兼顾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没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部分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充足,但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其优势未能向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充分转化。同时,因缺乏有效规划和管控,部分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过快、规模过大,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态产业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

——摸清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产品“家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新质生产力。自然资源及基于其生产的生态产品,是发展生态产业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某个区域选择发展具体产业的重要依据。因此,应有序推进国土调查和地表基质、森林、草原、湿地、水等专项调查监测,实施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工程,并探索研究自然资源调查与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相衔接的技术方法,摸清自然资源与生态产品底数,为生态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开发成效一致性评估。在摸清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产品“家底”的基础上,有必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开展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明确适宜发展的生态产业或可以进行绿色化升级的传统产业,进一步开展生态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开发的布局、规模、强度等内容,以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产品得到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同时,需要对产业开发后的成效进行评估,从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产业开发经济效益等方面,构建评估体系,并以此建立相应的产业准入退出机制及产业开发规模强度调整机制,避免因产业开发造成生态退化等问题。

——完善相关配套支持体系。在政策体系方面,应探索建立包含调查评价、规划、用途管制、核算、配置、生态保护修复、考核评价和产权制度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政策“工具箱”,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政策组合供应。其中,应着重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丰富自然资源资产权能设置,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配置,为产业发展奠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础;结合生态产业化发展需求,分区域分资源类型精准提升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在技术体系方面,应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正外部性特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等基础性技术研发。在高新技术研发过程中,考虑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产品优势的结合,持续开展海水淡化、碳储存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资金体系方面,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开发更多绿色金融产品,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促进资源与产业“共生”发展。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立足各地区资源禀赋、区域特点、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自然资源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赋能生态产业化,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同时,实施绿色知识更新、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计划,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全链条科技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打造“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此外,还要强化示范效应和科普力度,创新性地宣传推广新型生态产业和产业生态发展理念和模式。大力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全民生活和消费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执笔人:范振林 马朋林 郭妍 苏子龙 厉里 周伟 乌佳美)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