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分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和我院共同主办,这是继2011年起连续第四次设立综合利用分论坛,今年主题是“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利用水平”。
付英副院长作了题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分析》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当前水平、发展潜力、重要行动、管理展望四方面对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有较大提升。一是我国矿产开发利用难度不断加大,资源效率总体稳定。主要矿山的采出品位逐渐降低,铜矿地下开采采出品位由2006年的0.91%降为2012年的0.7%,锌矿露天开采从11.52%降低至7.12%。选矿回收率水平总体较好,在原矿入选品位明显降低的情况下,选矿回收基本保持不变;在原矿入选品位不变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明显提高,如铅锌、锑矿等。二是主要矿种开发利用水平转向低品位矿和难选冶矿,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明显。如随着铁矿石开发强度加大,原矿入选品位快速下降,选矿回收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着国内共伴生矿和超低品位铁矿资源选矿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铁矿利用的效率大幅提高。红矿在入选品位由2006年的30.98%降到2012年的28.71%,在选矿比由2.57倍上升到3.03倍的情况下,精矿品位还略有上升。三是主要矿种综合利用产值成倍增长,不同资源利用产值分异显著。2005~2012年,铅、锌、铝土矿、煤炭综合利用产值增长了2-5倍,尤以金矿、铅矿和铝土矿最为显著,增长约5倍,铜矿和磷矿增幅也超过1倍。四是单位GDP矿耗总体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除原铝单位GDP矿耗没有下降外,国内主要矿种单位GDP矿耗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原油和钾盐的单位GDP矿耗下降速度最快,累计降幅超过50%,年均降幅也接近10%。
节约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一是共伴生资源丰富,潜在价值可观。在目前国内已开发利用的139种矿产中有87种是共伴生矿,占总数的63%。近年来,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金川镍矿和湖南柿竹园钨矿等矿山通过推广应用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实施重大项目,在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二是技术取得突破,低品位矿利用成为现实。鞍钢矿业公司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矿工艺技术,对以往当做岩石排弃的品位在15%~20%的极贫矿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回收利用量多达140万吨。冀东铁矿在低品位铁矿、氧化矿和超贫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方面,盘活难选贫赤铁矿、残存低品位铁矿石资源量2.1亿吨。紫金矿业的紫山金矿紧跟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品位指标,边际品位从原来1克/吨降低到0.2克/吨,使得该矿储量从1994年的5.45吨变成2010年的312吨,仅2001年产黄金就17吨,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三是尾矿等矿山废弃物大量堆存,综合利用潜力巨大。2011年,全国利用尾矿总量为26877万吨,同比增长23.1%,但综合利用率仅为17%,利用潜力巨大。用作充填材料和制作建材是尾矿利用的主要形式,约占尾矿利用总量的93%,随着胶结充填采矿技术的推广和尾矿堆存成本的增加,未来尾矿利用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四是再生金属资源与日俱增,节约集约利用前景广阔。截至2012年底,我国铝的社会积蓄量约1.7亿吨,铝的理化性能稳定,损失量很低,循环利用潜力巨大。五是市场低迷倒逼矿山企业偏好综合利用。主矿产与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使企业运行整体成本降低,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如神华的准格尔矿区在煤炭中提取氧化铝,白云鄂博矿区在选铁尾矿中提取里面伴生的稀土和铌,河南小秦岭随着市场的变化从采选黑钨矿转向白钨矿的选取等。
综合利用工作开创新局面。一是规划先行。颁布了包括《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在内的14项规划,有力地部署和指导了全国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二是进一步夯实基础支撑。国土资源部建立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并开展了22个重要矿种“三率”调查与评价。三是政策持续跟进。制定煤、铁等12个矿种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分三批总结并推广159项先进技术;将“三率”指标纳入矿山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强化矿产督查等。四是示范引领。2010年以来,实施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启动建设40个带动性强、具有全局意义的示范基地;创建202个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等重大行动,引领全国矿山企业走节约集约利用道路。
亟需建立综合利用管理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资源基本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对资源利用方式提出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也对资源利用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国土资源新工作格局要求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在经济建设大局中的地位。但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存在法律层级低、监管手段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矿山企业推动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亟需建立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做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顶层设计,推动国土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立法,强化规划统筹;二是矿山企业履行好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主体责任,政府履行好监管(服务)责任;三是构建动态监测评价体系系统,强化合理开发利用日常监管;四是发挥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统筹调控作用,完善约束激励制度,引导矿山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五是重视建立以税费为主的市场机制,提高企业内生动力。
付院长指出,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对资源需求有所缓解,化解资源开发环节的产能过剩成为可能。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社会越来越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应该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平台,理顺工作体制和工作职能,重点开展资源开发采选环节的引导和监管,不断加强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构建以“调查评价、示范引领、标准规范、监测监管、激励约束、税费调节”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