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巡礼
一、应需而建,目标定位一流软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思想库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而引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广受瞩目。谋定而动,2012年初,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同年金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明确提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顺势而为,贯彻中央部署,回应社会关切,重点实验室定位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为主线,围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探寻面向问题的高端解决之道。重点研究区域及国家层面土地、矿产、水等资源承载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耦合关系,环境恢复与补偿等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创建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国土资源战略与规划研究,建立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制定国土资源标准,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是依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组合优势,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资源战略与规划相关学科领域取得集成和创新性成果,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技术和政策法规支撑,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软科学类实验室和思想库、国土资源部优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下设战略与决策支持部、资源承载力评价部、环境承载力评价部、资源与环境规划部、国土资源标准化部5个部门,固定研究人员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25人)。
建设两年多来,重点实验室结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土资源管理重点工作,进一步聚焦发展定位和研究方向,围绕主业狠抓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和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管理决策支撑能力,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二、严谨务实,集成创新收获喜人成果
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开放集成研究》;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集成与示范》预研究,服务主战场取得积极成果。
不完全统计,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在研)课题65项,包括《大城市郊区生物质可持续利用的最优化动态模拟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黄河几字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利用机制研究》等国家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软科学基金1项),20项省部级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5项、北京市社科基金2项、国土资源部13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耦合及国土发展空间类型划分”等11项项目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项软件系统获得著作权登记证书。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27篇,EI论文12篇。固定研究人员参与出版专著12部。组织发布三个年度的开放课题项目30余项。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思路框架、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形势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矿政管理总体思路工作方案、贵州省矿产资源优化配置思路等省部级以上对策建议49项,司局级对策建议40余项,8项对策研究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重点实验室以项目为纽带,推动经研院与地大之间、实验室与外单位之间的开放合作,探索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之路。各部门的主要研究工作成果如下。
1.1战略与决策支持部
战略与决策支持部主要整合力量,全面支撑国土资源管理与战略决策,为管理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也承担相关的战略性、超前性研究项目。
战略决策部重点开展了矿产资源战略研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研究、矿政管理“十二五”组合配套政策规划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跟踪研究》、《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开放集成研究》、《重要矿产资源市场监测与综合评价》、《贵州省跨越式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等项目研究。承担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自然资源通典•矿产资源卷》的编撰工作。
重点组织了2015年度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集成与示范》、《“三线”协同划定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等项目的预研究。
1.2资源承载力评价部
资源承载力评价部主要研究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及资源经济研究,侧重于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全国及地区矿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全球资源战略研究等。
资源部主要开展了《重要矿产资源市场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重要矿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及对地质调查的需求研究》、《钨钼锑锡镍对2020年、2025年与203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障程度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基于生态足迹的环渤海经济区土地承载力评价》、《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承载力研究》、《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新型城镇化对京津冀都市圈土地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矿产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绿色矿山评价及复垦对策研究》、《绿色煤炭矿山标准研究》、《我国重点矿业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等项目研究。
1.3环境承载力评价部
环境承载力评价部主要从事环境承载力理论和方法研究、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承载力区划方案与分区管制对策研究、地质环境管理政策研究、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管理研究等。
环境部主要开展了《典型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调查与动态监测项目》、《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损害及补偿研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模式研究》、《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制修订研究》、《典型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推广应用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1.4资源与环境规划部
资源与环境规划部主要开展国土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理论方法创新研究,为编制全国、省(区、市)和重点区域国土规划、国家和省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撑。
规划部主要开展了《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土资源对策研究》、《全国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与区划》、《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战略研究》、《国土综合整治机制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1.5国土资源标准化部
国土资源标准化部是从事国土资源标准化综合技术研究的专业部门,长期开展标准化方法、理论和方针政策研究,国外国土资源标准跟踪、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应用、标准社会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承担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对口业务工作和标准情报的研究与交流,开展国土资源标准化基础性研究工作。根据发展需求,加快了相关标准,尤其是非常规油气、战略性新型矿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找矿突破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
标准化部主要开展了《地质矿产领域标准化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地质矿产领域标准升级与推广》、《地质矿产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地质勘查高新技术体系研究》、《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村镇土地现势信息天空地一体化获取指标体系与技术模式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编著了《国土资源标准制定培训教程》,并为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发挥优势,全力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
重点实验室验平台建设两年多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培养和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今后,重点实验室将在更高层次上,更全面地服务于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研究成果,打造有特色的资源环境领域一流智库。
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做好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和数据库建设等基础工作。二要研究内容要高度聚焦,要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出发,围绕国土资源核心开展工作。当前,“三线”划定、“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黄渤海经济合作区等,都需要以承载力研究作为制度制定的前置条件,实验室计划以地质调查、三项调查、土地二调数据等海量数据为本底,叠加其他要素数据,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多手段、开放性地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性、前瞻性研究及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提出一些硬化的指标和数据,凝练升华为政策和法律法规。三要注重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要做出特色,出精品、出标准、出战略、出思路、出人才,真正成为高端决策智库,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发展原则,愿与承载力领域科研团队交流合作,愿将承载力评价监测理论成果在省、市、县区域内实践。同时,实验室将紧密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任务要求,紧盯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来开展综合研究,做好超前研究;将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承载力研究的新方向;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汇集人才,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加强成果集成,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以优质成果助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及高效利用。
重点成果一:《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政策研究》 项目来源:国土资源部 研究周期:2013年 本研究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和土地利用政策执行效果,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为案例,对6省17市14个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四种模式:优势延伸模式、优势互补模式、优势组合模式和优势再造模式。 提出了“保障资源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接替产业和棚户区改造用地需求”、“改革采矿用地制度,减少征收规模;探索采矿占用未利用地不受计划指标控制;灵活选择采矿用地供应方式和用地期限;建立矿产资源开采登记与土地审批、供应的衔接制度;对采矿占用耕地的,实行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并将剥离成本纳入开矿成本中”、“减少矿业权和矿业土地获取时的审批要件,统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与《土地复垦方案》”、“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用地实行特殊倾斜政策,严重污染或地下水超采地区的耕地允许调整为生态用地”、“改革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等七方面建议。许多政策建议被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吸收采纳。依托该项目出版《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政策》专著一部,在国土资源部内参《调研与参考》上发表“采矿用地制度改革建议”和“以土地利用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文章两篇。
 重点实验室部分出版专著 重点成果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周期:2010年-2014年 本研究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新时期国土规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本需求出发,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涵、范畴、边界、空间尺度、工作目标与技术与方法路径。重点开展省级(区域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究,编制不同区域(城市群地区、资源型地区、农业型地区、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指南。选择北部湾、天水-关中等经济区进行应用实践,深化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空间决策支撑研究,为全国国土规划的编制实施提供支撑。 |

重点实验室主任付英参加在中国大连举行的达沃斯论坛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国华研究员参加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蒙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避免资源魔咒:为人类发展管理采掘业》国际会议。并就中国矿业发展的贡献、加强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等内容作了发言。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海忠参加南非举行的第5届应用能源国际会议

重点实验室刘天科研究员带队赴保定市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