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进基层
科研人员进基层
位置: 首页 > 科研人员进基层 > 正文

陕西蹲点调研日记之三——企业化改革转型中面临的人才之困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产业所高兵 董建美 汪恩满】 【发布时间:2015-10-26】 【预览:

日期:2015年10月21日 地点:陕西省汉中市

按照计划,今天我们来到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陕西地质勘查院和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七一一总队进行调研,并走访参观了他们的生活居住区,此次蹲点调研的第二阶段行程也就此告一段落。综合这几天的调研情况来看,陕西省国有地勘单人才结构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地质工作战略性结构的调整,地勘单位面临的人才困境,或将成为影响和制约地勘队伍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

首先,地勘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以中央管理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六队和属地化的西北有色七一七总队为例。西北局六队现有职工403人,其中在职职工177人(在岗150人),专业技术人员66人,退休人员226人。七一七队现有在职职工761人,离退休职工601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363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离退休人员比例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少。地勘单位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蹒跚”前行。此种情形的人才结构,很显然是难以适应地勘单位企业化发展需要的。

其次,陕西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转企后,事业单位招聘的优势和吸引力大为降低,人才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地勘主业的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六队已连续三年没有招聘到地质类院校的学生了。陕西地矿汉中地质大队近年来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招收地质类学生,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都收效甚微,目前由于技术人员短缺已造成大型项目难以开展,地质勘查资质增项和升级也面临巨大困难。

第三,受地勘经济持续低迷影响,地勘单位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日益萎缩,地质技术人员基本的工资收入也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其他福利待遇了。地质技术人员忧心忡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地勘单位生存已面临较大困难,已不同程度地拖欠职工工资,职工思想出现波动,技术骨干出现流失现象。有些地勘单位为了生存,不断加大和拓展非主业或优势产业,使一直以来从事地勘主业的人才得不到发挥和使用。如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陕西地质勘查院在面临化工类矿产需求放缓,化学矿地质找矿工作基本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不得不放下特长专业转向其他相关工作。

第四,职工的思想认识上,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如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地勘基金项目等思想,市场竞争意识和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很多职工对地勘单位有非常强的依赖性,要求单位解决个人及家庭的各种问题。这些给地勘单位企业化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据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七一一总队介绍,其转企改制后,在企业运营中反映出职工工作方式转变慢和主动性不强,虽经大力引导,宣传教育,但从思想上,部分事业体制转过来的员工,仍很难适应市场化经营机制。

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地勘经济形势下行的外部环境引起的,也有地勘单位自身体制机制问题。可以说,这些主客观原因对地勘单位人才队伍的持续稳定都是一种现实的冲击。我们知道,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是地勘单位的宝贵财富和生存支柱,是最具价值的特殊“资本”,是地勘队伍市场准入资格(即地质勘查资质)构成中的主要要件。因此,破解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转型中面临的人才困境问题已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在地勘经济形势下行的新形势下,如何引进好、培养好、使用好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是当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地勘单位亟需深入探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X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返回顶部